Monday, June 27, 2011

對李娜摘冠之後的聯想





我愛打網球,也愛觀賞網球比賽,曾經是美籍華裔球員張德培的鋼鐵擁躉。他贏得法國公開賽的那一年我剛巧在意大利參加商務會議,一面工作一面留意他每日的戰況;百忙中仍不放過任何機會收看比賽之電視現場直播,直至他取得勝利為止。當年張德培只不過十七歲,便寫下了網球史上一頁輝煌的個人紀錄。

自從張德培成為職業球員之後,我一直留意他在網球世界中之動態,對他比賽得利失利之消息全不放過;當機緣巧合時更走到球場去觀賞,為他打氣。張沒有令我失望,因為他能够在短短幾年間從一個寂寂無名之球手攀升到世界排名第二之名將,舉世矚目。

自從張退出球壇後,我觀賞網球比賽的熱情也逐漸減退,因為沒有一個華裔球員能够即時填補他的空缺。我是個對華裔球員情有獨鍾的球迷,張是我的偶像。我認為觀球時如缺乏一個心儀的球手讓你追捧是無法盡情投入的。有人或會反駁我的見解,主張看球時要保持客觀才可細意觀賞球技,不必對參賽者有好惡之分。這樣說似乎言之成理,其實不足以反映現實之情況。

無論是世界杯之足球比賽,台維斯杯(Davis Cup)之網球賽,在場之觀眾總是壁壘分明。最近在温哥華舉行之斯坦利杯(Stanley Cup)之冰球大賽,進場的球迷更無一不是專程為自己追捧之隊伍而來的。要他們為敵對的一方鼓掌,簡直是天方夜談!温哥華主隊在這場球賽落敗後引起街頭暴動,正好說明球迷對自己的偶傢求勝出心切,觀賞球技次之。

記得某名人曾經說過:足球是一種最煽情的運動。一場國際球賽何止牽動了千千萬萬人之心,其勝負還反映了國家和民族之興衰。看來中國如要晉身強國之列,首先要振興足球運動。

網球壇近年出現了一個李娜,她來自中國。年初打入澳洲公開賽之決賽,最後雖只得個第二,也是一項驕人之突破;半年後她又打入法國公開賽之決賽,終於勝出成為亞洲第一個勇奪這項女單獎杯之球員。我在電視機前對着熒光幕觀看這場比賽,心情隨着戰况而起落,直至完場為止。據傳媒報道中國有超過億萬觀眾同時收看這場由電視轉播之球賽,如非追捧李娜就絕對不會出現這種場面。環觀美國之電視台,同樣只選播有美國球員參加之網球賽。收視率是被考慮之因素,球技觀摩却被忽略了。

李娜成為我的新偶像,同時也是千千萬萬中國人之偶像。她帶給中國網球界新的希望!

黄啟樟 2011/6/23

2011/7/1 星星生活週刊 第509期

Monday, June 20, 2011

又是父親節了


母親節剛過,父親節又接踵而至。連日來對着電視、收音機、報章、雜誌……排山倒海的商業廣告,心煩意亂。商人為了擴大生意而促銷,無孔不入,利用一切渠道來為他的利益服務,使節日的商業化程度顯得過猶不及!

那天如要上館子吃飯,非排隊輪候不可;最掃興的是在耐心等來的却是統一規格粗製濫造的節日套餐。帶父親上館子為何一定要選擇那一天呢?除非你不在乎枉花那冤枉錢!

對父親表達愛心的方法其實有很多:和他聊聊天、下盤棋、看場球賽或電影、騎單車、散散步……都是一些賞心悅事。如果你早已遷離了家,不忘時時回來看看他,保障老懷歡暢。如因事務纒身不便親臨,掛個電話或傳封電郵送上親切的問候,也算盡到一點心意。如老人家不能開車或不便於行,當他要看病和購物時,能否充當他的司機?在冰天雪地的加拿大,老人家外出每每感到困難重重,而且意外頻生。為子女的對此不可掉以輕心。

其實要替老爸效勞又何止於只做他的司機:剪剪雜草、鏟鏟積雪、換個燈泡、解決電腦固障、清除雜物……對你來說可能是微不足道和輕而易舉之事,而對他却有力不從心的沉重。人老了對物質要求愈來愈淡薄,需要的是關愛。一句温馨的話便可令他心醉,飄飄然地樂在其中!

孝敬父親屬於個人行為,無須在鬧市中集體進行。在那一天不約而同地去擠餐館擁商店,大灑金錢,絕對比不上親自下厨為他送上一份美味的早餐,或在傍晚時分邀他圍爐燒烤,各顯身手,如此種種既省錢又實惠的做法更能凸現親情,何樂而不為?

都市人生活繁忙,商人看準了這一點,竭盡全力鼓吹以物資代表愛心。覆天蓋地的廣告不斷提醒你父親節之將至,藉機大賺一筆。我不反對這個特別節日之存在,但子女們萬萬不能在父親節過後就把老父忘得一乾二淨!

黃啟樟 2011/6/18

Thursday, June 16, 2011

在美國看病



多年前到美國加州盛產葡萄酒的納帕(Napa)探望朋友時突然身體感到不適。病發之日剛巧踫上週末,當天所有私家醫生都關門休息,只能到當地一家醫院的急症室求助。

接待處的職員問我有沒有購買醫藥保險,我支吾其詞地說沒有。他說院方規定病人要先付按金600美元,其後多退少補,我只能把隨身携帶的信用卡交給了他。

當值的醫生作了例行檢查後,抽血化驗查究病源以對症下藥。化驗報告很快就送上來,表示我嚴重缺水,對此我摸不著頭緒:因為整個晚上我曾不停地喝水,希望藉此降低稍微超過正常的體温,身體怎會缺水呢?醫生懷疑我喝的是不含礦物質之蒸餾水,多喝會把體內之鈉(sodium)和鉀(potassium)從尿液中排出,這樣就會產生缺水現象。他說不必服藥,即時向餐廳叫了一客牛肉湯給我喝;囑我回去後再喝一碗日式的豆醬湯和吃些香蕉便可。原來不適當地大量喝水會引至身體缺水,這些衛生常識以前全不知道。

離開醫院時職員說會盡快把賬單寄給我。回到多倫多後果然一張又一張的寄來,預付的按金並不足够買單。600大元吃一碗牛肉湯怎麼算都屬於奢侈的消費!美國醫療費用之昂貴,大大超出我之想像。如果當天我如實說出曾購買過醫療保險,那家醫院或會更加肆無忌憚地向我索取。

當我通知加拿大的保險公司時才知道自己並未按章辦事:原來合約指明看醫生前要與保險公司聯絡,得到他們的同意方可,如果病情嚴重會另作安排。由於我是個長期客户,所犯的也屬於無心之過,保險公司對我十分通融,大方地接受我的索償並全數賠足。對於喜愛出國旅遊的人,這個經驗十分重要。

今年五月下旬曾到紐約参加朋友嫁女的婚禮,逗留期間患上了感冒。雖然日常的活動受到影響,但對於應否去看醫生却猶疑不決,直至要出席宴會的那一天才決心去看。哪知當天又適逢週末,所有醫生都休假,只能去找醫院的急症部和一些24小時營業的私家醫務所。對前者的收費我心有餘悸,不願再自投羅網,唯有試一試後者。接待處的職員又來「有沒有購買醫藥保險」的那一套,我直接了當地說無。他於是告我僅登記費用就要125元!我猶疑了一陣子就婉拒了。一般來說感冒是無藥可治的。多點休息或吃一些止痛丸來緩和症狀,過幾天就好了。何必付那冤枉錢?

這回我先撥了一個長途電話給保險公司,一切按章辦理。他們同意我看醫生,不過提醒我要小心考慮一些較為昂貴之測試:如磁力共振素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和其他核射線檢查(Nuclear Imaging)。接受之前必須要再與他們聯絡,以確定是否有此必要。

美國醫療業亂收費大概是街知巷聞之事,問津者不可掉以輕心。

黄啟樟 2011/6/15
www.davidkcwong.blogspot.com

2011/7/7 加拿大商報

Tuesday, June 14, 2011

對父親節的感想


母親節剛過,父親節又接踵而至。子女們為媽媽忙了一陣子之後,跟着又要為爸爸買禮物,安排飯聚或其他慶祝活動,以表達孝心。從這個角度來看,兩個節日都有它存在的意義,值得提倡。

對父親節的來歴從沒作過什麼研究,只知它是西方文化的一部分。居住在越南偏遠的小鎮時似乎未聽過這個節日,直至移居華洋混集的香港之後才知道每年六月的第三個星期日被選定作為父親節,讓子女們為老爸好好地慶祝一番,感謝他養育之恩。

來到加拿大之後,當然要入鄉隨俗,對中國傳统之節日如新春、端午、中秋、冬至……等等逐漸淡忘,而開始留意這個國家之節禮文化,跟隨本地人的習慣和他們一齊慶祝新年、復活節、聖誕節……等等。對於一年一度的父親節也不會走漏了眼,因為有覆天蓋地之商業廣告在提示你這個日子的來臨。

商人為了做生意而無孔不入:開車時扭開電台,立即就聽到推廣父親節暢銷的商品廣告;回到家裡把電視機一按,熒光幕上也即時出現林林總總的商業品牌向你推薦;報章及雜誌不約如同地以圖文重複這些廣告和影像,商店的櫉窗更顯明地把商品陳列在你眼前,直至你的購買意欲被啟動而止。

商業社會一切唯利是圖,無論新年或聖誕節都被徹底利用去促銷。父親節也不例外,商人對準顧客的心裡需要而鼓動其如簧之舌,說服你以物資代表愛心。用錢就可解決的事最符合繁忙都市人之口味,所以商人便能輕而易舉地讓花花綠綠的鈔票向着他們的腰包滚滚而來。

現實擺在眼前,為何我們仍會盲目地墮入商人之圈套呢?對父母感恩示愛不是隨時隨地可為嗎?為何要在某一個特定的日子才付之行動呢?

一些年紀老邁的朋友對我說:子女來看他的那一天心情最佳,縱使有病也可不藥而癒。說來雖有點誇張,但老人家渴望見到子女的心情又何嘗不是如此深切的呢?如因事務纏身不便親自前往,可掛個電話送上一句親切的問候。這份關愛勝過任何物資的贈予!

一年365天之中只有一天是父親節。如果為人子女的只在這天才想及父親,縱使大灑金錢亦無補於事!

黄啟樟 2011/6/13
www.davidkcwong.blogspot.com
2011/6/23 加拿大商報

Sunday, June 12, 2011

中文自動貶值






一位朋友年初回上海探望他年邁的母親,賦閒在家看電視。某天上演一臺節目取其名曰「達人秀」,乍看不知道葫蘆裡賣的是什麽藥?直至熒光幕上出現了”Talent”(天才)的一個外文單字才恍然大悟:原來那是「天才表演」的英文音譯,使人莫明其妙,甚至啼笑皆非!

近年北美洲各大電視台推出各項不同的天才表演節目,如歌唱、舞蹈和雜技,很受客户和觀眾的歡迎。這些節目從西方流傳到中國去,只需改頭換面就可用來推廣商業品牌,還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中國商人不假思索,就將”show”作「秀」音譯過來,再灌上什麼如「達人」和其他林林總總的標題。傳媒跟着神乎其技地把這個「秀」賦與新的生命和意義,並把它推廣到神州大地的每一個角落去。國人普遍崇洋,被商人牽着鼻子走而懵然不知:以後「秀」自動解釋作「表演」,而「達人」亦理所當然成為了「天才」之代名詞!

除「秀」之外,「粉絲」之稱呼亦廣傳人間,到處可聞!所指為何?除非不看電視、不聽電台、不讀報章或與人謝絕往來……哪個不知道它是「歌迷」、「影迷」、「球迷」……的代名詞。稍諳外語的人或會連想到它是英文單詞”fans”之音譯,其他就不求甚解,跟着潮流人云亦云,甚至把它誤解為用綠豆粉製成的某種中國食品!

中國有五千年之悠久文化,「表演」一詞的概念相信早已存在於中國的文字裡,何需外求借用「秀」字?如此類推,「粉絲」一詞的使用亦屬多此一舉!

洋人把中文詞語音譯的例子亦常見:如「叩頭」譯成”kowtow。原因是「叩頭」是代表中國人特有之「卑躬屈膝」文化,在洋人社會中罕見所以才音譯。中國人之「功夫」被音譯成”kung fu”是另一例子,原因是中國拳術和洋人之拳擊(boxing)有很大之分別,音譯可避免兩種截然不同之武術混淆不清。

以往國人把洋文中譯亦有不少神來之筆。例如:”humour”譯成「幽默」,能把洋人之風趣生活習慣灌入中國文化之內;把”logic”譯成「邏輯」,是將洋人之推理法則介紹給中國同胞,意義何其大。

洋人譯中文時從來不把自己的文字看低一級,為何當今之中國人翻譯英文時却不必要地自動將中文貶值?

如果想要向先進國家學習、靠攏,那樣的做法實屬誤區。須知:不尊重自己民族文化的行為是决不會被外人尊重的!

黄啟樟 2011/6/12
www.davidkcwong.blogspot.com

2011/6/30 加拿大商報

Wednesday, June 8, 2011

快餐業是否受到政府補貼?






去年曾到美國羅省探親。這個超級大都會和以往一樣,車水馬龍,一片繁榮。不過,鬧市中似乎多了不少體態豐盈,三圍發達,而且愈來愈年輕的路人。他們膚色不同,背景有別,但生活習慣大同小異。例如:每天三餐都喜歡光顧快餐店,貪求方便、經濟、實惠。填飽了肚子就算,哪管它健康不健康!

快餐店以廉價招徠,廣受歡迎。對繁忙的都市人來說,時間就是金錢,能省就省;喜歡吃快餐就是基於這原因,哪還顧得上營養均衡不均衡?超級市場為迎合顧客的需要,有數之不盡的現成食品任由選擇:只須放進微波爐裡熱一熱,就立即可吃,又何須親自下厨呢?美國人的肚子就如此填飽,加拿大人的三餐又何嘗不是這樣呢?

麥當勞是世界最大的快餐連鎖店,分佈全球;可口可樂是環球超級的飲品公司,無遠弗屆。由於經營有道,它們傲視同儕。兩者之外還有無數同類的公司投入競争,把快餐文化推廣至極限,而且勢不可擋。不用說,投資在這個行業上肯定是嬴利豐厚,才會吸引如此眾多的參與者,而且延綿不絕的趕上來。快餐市場隨着人口的增加而擴大,還把傳统之飲食文化一掃而空。美味、健康之烹調,早已不受重視,甚至失傳。

快餐店之食物一般都是利用高温調製,以煎、炸、烤、焗為主;多鹽、多糖、高脂肪,多吃會影響健康。根據調查:營養過剩、癡肥,都是經年累月光顧快餐店和常飲汽水之結果;心臟病、糖尿病、血壓高和其他疾病也因此而引發出來的。有鑑於此,新加坡政府禁止所有小學售賣汽水,並加强教育人民注重健康的飲食。如要求加拿大政府去做同樣的事,相信比登上火星還要困難。

快餐店愈開愈多,表示光顧它們的人也愈來愈眾。如此下去,後果不堪設想。吸煙會危害健康,政府為此一面抽重稅,廣設禁煙區;一面教育人民不要吸食,也嚴禁商人向不足法定年齡的人售賣香煙。煙民人數因此逐年下降,實有賴於政府的努力。快餐戕害市民不下於香煙,政府為何對他們會網開一面呢?

政府每年在保健和醫療的支出非常龐大,還不時捉襟見肘。放縱快餐業不管,猶如向這些行業增加補貼,又怎算合理呢?

黄啟樟 2011/4/18




2011/6/17 星星生活週刊 第507期


Tuesday, June 7, 2011

把「海盜」行為合理化





「媚日」之後,陶傑先生在明報月刊第四十六卷第五期發表他「媚英」的言論:對大英帝國全盛時期以武力到處侵略,搶掠他國文物據為己有,存放於倫敦大英博物館之惡行歌功頌德。

陶先生認為如果沒有大英博物館的保管,埃及的木乃伊在該國本年初發生動亂期間有可能被暴民或「穆巴拉克」總统的爪牙搶掠和肆意破壞,成為動亂的犧牲品。言下之意:與其如此,埃及和其他第三世界的弱小民族之文物為何不委託英國妥為保管,以體現「全球文物一體化」之目的?

陶先生說:「每次遊覽大英博物館,看見古希臘、埃及、中國的文物,保存得當,排列整齊,博物館氣氛優雅,英國人整理出細緻的考古學問,都不禁令人歡欣。……」從陶先生的個人立場來說似乎言之成理,因為他隨時可到英國旅遊,看懂英文的解說,也有閒情逸致到博物館瀏覽,還可花上大半天的時間去仔細欣賞每項展品。試問其他希臘、埃及、中國的平民百姓可有這個福分嗎?他們望穿秋水也不知那些國寶何日才可物歸原主?

近年大英博物館收藏的文物引起了爭議。希臘政府要求歸還雅典神廟的雕柱,遭受拒絕;埃及嘗試過索回文物,亦無功而返。弱國無外交,何况贓物牢牢操在強權之手裡。中國遊客來到英國看見圓明園之寶物,難免想起八國聯軍攻打北京城劫掠之歴史而感觸良多。陶先生却大聲疾呼說這些純屬憤青之所為,缺乏理性思維之邏輯。陶先生要國人認清歴史,接受現實。他漠視中國人之民族感情,勸告他們繼續做個殖民地之順民,對過去之事不聞不問。

在同一篇文章”木乃伊的民族感情”裡陶先生說:「沒有殖民主義的侵略,二百年來也就沒有考古學、地質學、熱帶病學,更沒有咖啡、巧克力、烟草、土豆的經濟和文化交流。」。我拜讀之後却百思不解!難道中國的火藥、印刷術、喝茶、麪食……等等文化都是用「船堅炮利」強行出口到歐洲大陸去嗎?鄭和下西洋傳播的都是國與國間友好的情誼,沒有遺下半點血跡。

根據陶先生的邏輯:美國黑人要對奴隸主叩頭,感激他們幾個世紀前將祖先從老遠的非洲押運到美洲新大陸去做苦工,他們今天才有機會成為富甲天下之美國人。

談到美國黑人,我想起前度世界拳王「亞里」曾經對新聞記者說過這樣的話:「我生來較白的膚色和俊俏的樣子,是我祖先曾經遭受白人強姦的烙印。所以我從不以此為榮。」。我重複他的話給陶某聽。

黄啟樟 2011/6/3

2011/6/16 加拿大商報

Monday, June 6, 2011

東拉西扯說紐約





一:和它有個約會

和紐約很有緣分:去年盛夏時曾到過那裡參加一個舊同事的生日會,今年春天又應邀參加另一個舊同事嫁女的盛宴。事後乘機留下來,欣賞一下這個大都會的風貌。

二:Porter Airline的優質服務

原本的計劃是驅車去的,但從報上看到Porter Airline的票價非常低廉之後,就改變了初衷。這家航空公司每天有多達十一次往返多倫多和紐約的航班,方便極了。

Porter選用的飛機全部是加拿大Bombardier公司的Q400型產品。它利用兩個螺旋槳式的引擎推進,載客量只有72人,飛行速度大約每小時667公里。由多倫多前往紐約,終點是新澤西州的紐瓦克(Newark)機場,需要一個半小時。

怎料在出發的那一天,濃霧遮蓋了整個多倫多。Porter航班無法由靠近市中心的機場升降,我們在候機室苦侯了七個多小時,結果無功而返。等到第二天才改乘另一航班前往目的地。

搭乘Porter航班是個人的新嘗試,不過印象良好,值得推薦。靠近市中心的機場規模雖小,却無比舒適。這裡不設入境美國的海關,使出境的加拿大公民感到國家主權保持完整。Porter的候機室不分等級,對所有乘客一視同仁。那裡有免費的咖啡和茶水招待,一些小吃如花生、核仁和餅乾亦任你選用;當天出版的各種報章,厚厚的一大堆,可滿足不同口味的讀者。Porter對乘客行李的限額極其寬鬆,准許兩件寄倉,只要重量不超出50磅。機艙內有冷熱飲品和小食供應,服務員的笑容更是其他公司所罕見。

三:如臨大敵

本世紀美國的頭號敵人「拉登」五月初在巴基斯坦境內已被美國特襲部隊尋獲並即時就地正法。事發後進出美國的旅客都要受到嚴密的檢查,以防止親「拉登」之恐怖組織潛入境內發動報復。我們抵達新澤西州的紐瓦克機場時,人山人海,排列成一條長龍在等候查關。持外國護照之單身男士尤其受到注目,查證之後還要驗指模和拍照才可放行。我們示出加拿大旅行證件,稍問兩句就可通過,算是比較寬鬆。但想不到在離境時却遭受到前所未見的嚴查密撿:首先要除下外衣、皮鞋、腰帶,取出衣袋和褲袋內一切物件,和打開手提電腦;隨後還要接受X光搜身之程序。如此反覆檢查,實在使人反感!

舉世無雙之軍事強國在9/11突襲之後,猶如驚弓之鳥,如臨大敵!

四:國力受到考驗

紐約有數不盡的摩天大樓,它們是這座城市繁榮的標誌:例如1931年建成對紐約最具代表性的帝國大厦(The Empire State Building),和1972/73年先後建成孿體式的世界貿易中心(World Trade Center)。前者在美國大蕭條期間開始興建,提供了不少就業機會,也帶來經濟復甦的希望;後者在美國國勢全盛的年代落成,標榜着資本主義集團的領導地位,舉世矚目。

美國國力並未能保障它的安全,除四處受敵之外,紐約的世貿中心在2001年9月11日遭受恐怖襲擊,並被夷為平地,死傷無數。美國人之自尊受到了重創,至今仍未完全平復。反恐鬥爭延續了幾近十載,勞民傷財,沒完沒了。在一個苦雨濛濃的下午,我特意搭乘地鐵來到實地憑弔。世貿中心的遺址被一道高牆圍住,工人正在雨中作業,為它興建一座紀念公園。當天遊人疏落,寥寥無幾。到底是天氣惡劣影響了遊興,還是人們對這件慘案逐漸淡忘了呢?

連綿不斷的下雨後,天氣終於轉晴。我從酒店步行到帝國大厦,排在人群當中,輪候升降機到80樓去,再轉乘另一部升降機到86樓的瞭望臺。登高遠望,一覽無遺。整座城市都在足下,飄飄然地已經感到高聳入雲,再也無意走到102樓去。這座輝煌的建築物代表的是美國昔日之光輝,而今非昔比,頹勢畢露。環顧四周,極目而視都是一些殘舊的樓房、經久失修之道路、地鐵、橋樑、隧道和碼頭。和新發展之城市如東京、上海、迪拜(Dubai)或新加坡比較,紐約猶如耄耋老嫗,風韻不再!

五:貧富懸殊之社會

我們當然不能以城市的外貌去定位。紐約無疑仍舊是國際的金融中心,聯合國總部的所在地。百老滙之歌舞劇、林肯中心的歌劇和交響樂、蘇豪區的畫廊、第五街之名店和烹調巧究之美食……吸引了不少國內和國外之遊人,絡繹不絕。一年四季之內這個城市都是車水馬龍,擠得水泄不通。聞名遐邇之中央公園,和環繞着它而建之豪華公寓,都是非富則貴所擁有的居所。看來,美國人祖先建立之基業和遺下之財富,可讓他們的後代享之不盡!

這次在紐約的曼哈頓區逗留了十二天,徒步四處瀏覽的時間比以往多很多。我們見到不少無家可歸的露宿者在街頭巷尾徘徊,怕凍的還躲進地鐵的通道去取暖。在靠近酒店的幾條街,所見的都是來來去去那幾個衣衫襤褸的可憐人,相信他們走頭無路才淪落到這個地步。

在富甲天下之美國大都會的街頭出現這種現象,能不教人深思嗎?到底什麼制度才可解決社會不公的問題?

六:熱心助人之市民

紐約人一向給人的印象都是冷酷無情。經歴過這次的親身體驗,我想要替他們取回一點公道:踏足曼哈頓的頭一天,我們急不及待要到國際攝影中心(International Center of Photography)去看展覽。走出了地鐵口之後四處張望,可是怎也找不到正確的方向。突然一個衣着入時的女士出現在我們眼前,問我要到哪裡去,然後指示如何走。她的熱心使我感動不已!

在紐約搭乘地鐵對我來說真正是個極大的挑戰:左穿右插的路線使我弄不清東南西北,到哪個站要轉車更令我頭昏眼花;頭兩天不停地進錯站搭錯車,弄得滿額是汗。為了減少錯誤和節省時間,於是就硬着頭皮去問當地人,却發現他們十分熱心助人。其中一個男士聽我說明目的地之後,仍不放心要反覆查看我手中的地圖,確認無誤後才離開。

其實出門講運氣。遇到古道熱腸的人當然開心,否則也無需介懷,以免影響遊興。

七:計程車司機

據统計紐約市大概有一萬二千多輛計程車,劃一的以黄色的車身做標誌。在通衢大道上一輛接一輛地行走,猶如一條黄色的巨龍,不見首也不見尾。

在印象中,以往計程車行業都被一些土生土長的黑人和波多黎各人所壟斷。其中不少敗類喜歡欺負遊客,濫收車資。在沒有其他選擇時,我才光顧他們。

去年和今年重遊紐約時,發覺計程車司機都由一些新移民擔任。他們有來自印度、巴基斯坦、希臘、埃及和牙買加的。服務週到,取費公道。可惜在繁忙時段供不應求,地鐵成了不可或缺的選擇。

去年偶遇一個來自香港的華僑,是個老練的計程車司機。我問他開車這麼多年有什麽奇遇?他說最怕乘客搭「霸王車」(乘車而賴着不付費)。但當看見他魁梧的身材和虎虎生風的樣子,他們就立即付足車資。

八:百老滙歌舞劇

來到紐約而不看百老滙歌舞劇,猶如進了寶山空手回!

一年四季在這裡演出的歌舞劇不下四五十齣,琳琅滿目。它們大部分是本地的製作,充滿美國文化的特色,也有一些屬於英國倫敦的版本,不過由本土之藝人擔綱演出。無論舞台設計、燈光和聲響之配合、氣氛營造和演員之藝術造詣都是一流水平。有些熱門的製作,演完又演,歴久常新!

百老滙歌舞劇百看不厭,因為簡單的故事內容和載歌載舞的演出使人感到輕鬆愉快,聽不懂的也能看得明白;不似古典歌劇,冗長沉悶,也不像傳统的戲劇,深奧的台詞令你如墮五里霧中,不明所指。

很多即日上演的百老滙歌舞劇,戲院為了擴大生意會大打折扣去促銷。平價票之售票站就設在時代廣場(Time Square)顯眼的地方。上午十時開始售賣下午的演出票,下午三時開始售賣晚間的演出票。根據傳統,很多戲院每逢星期一都休息,星期三和週末才有日場(matinee),其餘每週由星期二開始一連六天的夜場演出,每家戲院都是燈光耀眼,管絃齊鳴,來看戲的人絡繹不絕!

九:華埠

習慣了中國口味的我一連吃了多天西餐,很自然就會想起唐人街的美食來!

其實紐約除了曼哈頓的華埠,還有法拉盛(Flushing)華埠和布魯克林(Brooklyn)華埠,規模不相伯仲。中國國境以外,凡有華人聚居的地方就有唐人街。例如倫敦、多倫多、巴黎,舊金山等等的唐人街……不勝枚舉。中國人移居外國時,都不會忘記把自己的文化與生活習慣一齊遷過去,而且牢牢植根於異邦。紐約隨着時間一直在改變,而華埠的樣貌却依然故我。中國人的本性到底是保守還是喜歡懷舊呢?

生活在美國的老華僑,習慣了稱「唐人街」做「華埠」。他們踏足美國國境後就一直聚居在那裡,自成一角,與外界甚少來往。由於語言障礙,他們只能在華人經營的公司打工,賺取微薄的工資,過着平淡的生活,能白手興家的百中無一。

老華僑的子女,多屬土生土長的一群。他們受教育的機會多了,語言障礙也不復存在,當然不甘心如父輩們一般的墨守成規,老死於唐人街。當羽翼豐滿之後就遠走高飛,脫離樊籠,一展所長。根據人口统計,華埠的華裔人口近年來一直都在下降。如這個趨勢持續不變,加上沒有新血補充,唐人街可能會成為一個歴史的名詞。

十:婚禮

参加婚禮是這個旅程的主要目的,也是整個旅程之高潮。

新娘是我同事之獨女,台灣出生,美國成長;既有東方之含蓄,亦具西方之進取。能操一口漂亮的普通話,英語當然更加流利;大學畢業後投身於財經界,身居要職,前途無可限量。新郎是土生土長的華裔青年,年輕有為。從事服務行業多年,是一家聯營酒店之業務經理。他待人誠懇,辦事認真,給我留下深刻的印象。兩人相識多年,志趣相投。這是門當戶對的結合,美滿和幸福的保證!

婚禮挑選在哈得遜河(Hudson River)岸邊的一座著名的燈塔(The Lighthouse)內舉行。會場佈置得富麗堂皇,一絲不苟。前來道賀的賓客一共有二百人,大家齊集一堂,見證一對新人在主持人、雙方家長、伴娘和伴郎之陪同下登上禮台,互相許下承諾,結成夫婦。

禮成後,酒會開始,接下來是一頓豐盛的午宴和浪漫的舞會,大家盡歡而散。

黃啟樟 2011/6/1


2011/6/24 星星生活週刊 第50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