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June 6, 2011

東拉西扯說紐約





一:和它有個約會

和紐約很有緣分:去年盛夏時曾到過那裡參加一個舊同事的生日會,今年春天又應邀參加另一個舊同事嫁女的盛宴。事後乘機留下來,欣賞一下這個大都會的風貌。

二:Porter Airline的優質服務

原本的計劃是驅車去的,但從報上看到Porter Airline的票價非常低廉之後,就改變了初衷。這家航空公司每天有多達十一次往返多倫多和紐約的航班,方便極了。

Porter選用的飛機全部是加拿大Bombardier公司的Q400型產品。它利用兩個螺旋槳式的引擎推進,載客量只有72人,飛行速度大約每小時667公里。由多倫多前往紐約,終點是新澤西州的紐瓦克(Newark)機場,需要一個半小時。

怎料在出發的那一天,濃霧遮蓋了整個多倫多。Porter航班無法由靠近市中心的機場升降,我們在候機室苦侯了七個多小時,結果無功而返。等到第二天才改乘另一航班前往目的地。

搭乘Porter航班是個人的新嘗試,不過印象良好,值得推薦。靠近市中心的機場規模雖小,却無比舒適。這裡不設入境美國的海關,使出境的加拿大公民感到國家主權保持完整。Porter的候機室不分等級,對所有乘客一視同仁。那裡有免費的咖啡和茶水招待,一些小吃如花生、核仁和餅乾亦任你選用;當天出版的各種報章,厚厚的一大堆,可滿足不同口味的讀者。Porter對乘客行李的限額極其寬鬆,准許兩件寄倉,只要重量不超出50磅。機艙內有冷熱飲品和小食供應,服務員的笑容更是其他公司所罕見。

三:如臨大敵

本世紀美國的頭號敵人「拉登」五月初在巴基斯坦境內已被美國特襲部隊尋獲並即時就地正法。事發後進出美國的旅客都要受到嚴密的檢查,以防止親「拉登」之恐怖組織潛入境內發動報復。我們抵達新澤西州的紐瓦克機場時,人山人海,排列成一條長龍在等候查關。持外國護照之單身男士尤其受到注目,查證之後還要驗指模和拍照才可放行。我們示出加拿大旅行證件,稍問兩句就可通過,算是比較寬鬆。但想不到在離境時却遭受到前所未見的嚴查密撿:首先要除下外衣、皮鞋、腰帶,取出衣袋和褲袋內一切物件,和打開手提電腦;隨後還要接受X光搜身之程序。如此反覆檢查,實在使人反感!

舉世無雙之軍事強國在9/11突襲之後,猶如驚弓之鳥,如臨大敵!

四:國力受到考驗

紐約有數不盡的摩天大樓,它們是這座城市繁榮的標誌:例如1931年建成對紐約最具代表性的帝國大厦(The Empire State Building),和1972/73年先後建成孿體式的世界貿易中心(World Trade Center)。前者在美國大蕭條期間開始興建,提供了不少就業機會,也帶來經濟復甦的希望;後者在美國國勢全盛的年代落成,標榜着資本主義集團的領導地位,舉世矚目。

美國國力並未能保障它的安全,除四處受敵之外,紐約的世貿中心在2001年9月11日遭受恐怖襲擊,並被夷為平地,死傷無數。美國人之自尊受到了重創,至今仍未完全平復。反恐鬥爭延續了幾近十載,勞民傷財,沒完沒了。在一個苦雨濛濃的下午,我特意搭乘地鐵來到實地憑弔。世貿中心的遺址被一道高牆圍住,工人正在雨中作業,為它興建一座紀念公園。當天遊人疏落,寥寥無幾。到底是天氣惡劣影響了遊興,還是人們對這件慘案逐漸淡忘了呢?

連綿不斷的下雨後,天氣終於轉晴。我從酒店步行到帝國大厦,排在人群當中,輪候升降機到80樓去,再轉乘另一部升降機到86樓的瞭望臺。登高遠望,一覽無遺。整座城市都在足下,飄飄然地已經感到高聳入雲,再也無意走到102樓去。這座輝煌的建築物代表的是美國昔日之光輝,而今非昔比,頹勢畢露。環顧四周,極目而視都是一些殘舊的樓房、經久失修之道路、地鐵、橋樑、隧道和碼頭。和新發展之城市如東京、上海、迪拜(Dubai)或新加坡比較,紐約猶如耄耋老嫗,風韻不再!

五:貧富懸殊之社會

我們當然不能以城市的外貌去定位。紐約無疑仍舊是國際的金融中心,聯合國總部的所在地。百老滙之歌舞劇、林肯中心的歌劇和交響樂、蘇豪區的畫廊、第五街之名店和烹調巧究之美食……吸引了不少國內和國外之遊人,絡繹不絕。一年四季之內這個城市都是車水馬龍,擠得水泄不通。聞名遐邇之中央公園,和環繞着它而建之豪華公寓,都是非富則貴所擁有的居所。看來,美國人祖先建立之基業和遺下之財富,可讓他們的後代享之不盡!

這次在紐約的曼哈頓區逗留了十二天,徒步四處瀏覽的時間比以往多很多。我們見到不少無家可歸的露宿者在街頭巷尾徘徊,怕凍的還躲進地鐵的通道去取暖。在靠近酒店的幾條街,所見的都是來來去去那幾個衣衫襤褸的可憐人,相信他們走頭無路才淪落到這個地步。

在富甲天下之美國大都會的街頭出現這種現象,能不教人深思嗎?到底什麼制度才可解決社會不公的問題?

六:熱心助人之市民

紐約人一向給人的印象都是冷酷無情。經歴過這次的親身體驗,我想要替他們取回一點公道:踏足曼哈頓的頭一天,我們急不及待要到國際攝影中心(International Center of Photography)去看展覽。走出了地鐵口之後四處張望,可是怎也找不到正確的方向。突然一個衣着入時的女士出現在我們眼前,問我要到哪裡去,然後指示如何走。她的熱心使我感動不已!

在紐約搭乘地鐵對我來說真正是個極大的挑戰:左穿右插的路線使我弄不清東南西北,到哪個站要轉車更令我頭昏眼花;頭兩天不停地進錯站搭錯車,弄得滿額是汗。為了減少錯誤和節省時間,於是就硬着頭皮去問當地人,却發現他們十分熱心助人。其中一個男士聽我說明目的地之後,仍不放心要反覆查看我手中的地圖,確認無誤後才離開。

其實出門講運氣。遇到古道熱腸的人當然開心,否則也無需介懷,以免影響遊興。

七:計程車司機

據统計紐約市大概有一萬二千多輛計程車,劃一的以黄色的車身做標誌。在通衢大道上一輛接一輛地行走,猶如一條黄色的巨龍,不見首也不見尾。

在印象中,以往計程車行業都被一些土生土長的黑人和波多黎各人所壟斷。其中不少敗類喜歡欺負遊客,濫收車資。在沒有其他選擇時,我才光顧他們。

去年和今年重遊紐約時,發覺計程車司機都由一些新移民擔任。他們有來自印度、巴基斯坦、希臘、埃及和牙買加的。服務週到,取費公道。可惜在繁忙時段供不應求,地鐵成了不可或缺的選擇。

去年偶遇一個來自香港的華僑,是個老練的計程車司機。我問他開車這麼多年有什麽奇遇?他說最怕乘客搭「霸王車」(乘車而賴着不付費)。但當看見他魁梧的身材和虎虎生風的樣子,他們就立即付足車資。

八:百老滙歌舞劇

來到紐約而不看百老滙歌舞劇,猶如進了寶山空手回!

一年四季在這裡演出的歌舞劇不下四五十齣,琳琅滿目。它們大部分是本地的製作,充滿美國文化的特色,也有一些屬於英國倫敦的版本,不過由本土之藝人擔綱演出。無論舞台設計、燈光和聲響之配合、氣氛營造和演員之藝術造詣都是一流水平。有些熱門的製作,演完又演,歴久常新!

百老滙歌舞劇百看不厭,因為簡單的故事內容和載歌載舞的演出使人感到輕鬆愉快,聽不懂的也能看得明白;不似古典歌劇,冗長沉悶,也不像傳统的戲劇,深奧的台詞令你如墮五里霧中,不明所指。

很多即日上演的百老滙歌舞劇,戲院為了擴大生意會大打折扣去促銷。平價票之售票站就設在時代廣場(Time Square)顯眼的地方。上午十時開始售賣下午的演出票,下午三時開始售賣晚間的演出票。根據傳統,很多戲院每逢星期一都休息,星期三和週末才有日場(matinee),其餘每週由星期二開始一連六天的夜場演出,每家戲院都是燈光耀眼,管絃齊鳴,來看戲的人絡繹不絕!

九:華埠

習慣了中國口味的我一連吃了多天西餐,很自然就會想起唐人街的美食來!

其實紐約除了曼哈頓的華埠,還有法拉盛(Flushing)華埠和布魯克林(Brooklyn)華埠,規模不相伯仲。中國國境以外,凡有華人聚居的地方就有唐人街。例如倫敦、多倫多、巴黎,舊金山等等的唐人街……不勝枚舉。中國人移居外國時,都不會忘記把自己的文化與生活習慣一齊遷過去,而且牢牢植根於異邦。紐約隨着時間一直在改變,而華埠的樣貌却依然故我。中國人的本性到底是保守還是喜歡懷舊呢?

生活在美國的老華僑,習慣了稱「唐人街」做「華埠」。他們踏足美國國境後就一直聚居在那裡,自成一角,與外界甚少來往。由於語言障礙,他們只能在華人經營的公司打工,賺取微薄的工資,過着平淡的生活,能白手興家的百中無一。

老華僑的子女,多屬土生土長的一群。他們受教育的機會多了,語言障礙也不復存在,當然不甘心如父輩們一般的墨守成規,老死於唐人街。當羽翼豐滿之後就遠走高飛,脫離樊籠,一展所長。根據人口统計,華埠的華裔人口近年來一直都在下降。如這個趨勢持續不變,加上沒有新血補充,唐人街可能會成為一個歴史的名詞。

十:婚禮

参加婚禮是這個旅程的主要目的,也是整個旅程之高潮。

新娘是我同事之獨女,台灣出生,美國成長;既有東方之含蓄,亦具西方之進取。能操一口漂亮的普通話,英語當然更加流利;大學畢業後投身於財經界,身居要職,前途無可限量。新郎是土生土長的華裔青年,年輕有為。從事服務行業多年,是一家聯營酒店之業務經理。他待人誠懇,辦事認真,給我留下深刻的印象。兩人相識多年,志趣相投。這是門當戶對的結合,美滿和幸福的保證!

婚禮挑選在哈得遜河(Hudson River)岸邊的一座著名的燈塔(The Lighthouse)內舉行。會場佈置得富麗堂皇,一絲不苟。前來道賀的賓客一共有二百人,大家齊集一堂,見證一對新人在主持人、雙方家長、伴娘和伴郎之陪同下登上禮台,互相許下承諾,結成夫婦。

禮成後,酒會開始,接下來是一頓豐盛的午宴和浪漫的舞會,大家盡歡而散。

黃啟樟 2011/6/1


2011/6/24 星星生活週刊 第508期



2 comments:

  1. 謝謝發來你的大作,使我重溫40多年前我留學紐約長達一年的往事。上次去紐約也是十多年前的事了。你文中所題及的各處地方,我自然都去過。我對此地的華埠印象不佳,比起多倫多來還要肮髒。歌舞劇也看過兩三套,包括 Hello Dolly。記得我那時也是看日場,票價很平宜,似乎是5至10元之間,還有『企位』呢。
    蘇紹興

    ReplyDelete
  2. Dear David:

    Millions thanks for the article written re your visit to New York City. Also I am so deligted in receiving the last issue of he magazine which given to me via the worker of changing room today.

    As I always say to you," you are such a lovely gentleman of love, making my heart open with a big smile"
    how lucky I am having a wonderful friend like you!
    With warmest regards


    Felix Sehn

    ReplyDele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