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July 27, 2011

另一場精彩的演講






七月十六日,多倫多華人作家協會誠意邀請池元蓮女士於明報中心作公開演講,題目是「中、歐兩大文明之比較與文化交流」。參加這次學術講座除了作協會員外,還有不少來自文化界的嘉賓和對講題感興趣的朋友。

池女士首先描述個人成長與接受教育的過程,她深感冥冥中注定生命裡有一條彎彎曲曲的寫作長河,左穿右插而一直向前奔流:孩提時從父親那裡學會了唱第一首德國民歌,朗誦第一首中文詩「荊軻刺秦皇」。這是她接觸西方和中國文化的開始,更由此產生了濃厚的興趣。1952年隨着父母從香港到了台灣接受教育,直至大學畢業。在這段漫長和嚴格的學習過程中,她把堅實的中外文根基打好,為日後鋪砌出一條從事寫作之康莊大道。

1963年大學畢業後,榮獲德國頒發的獎學金到慕尼黑研讀德國文學。她花了兩年多的工夫把德文學好。留德期間有機會遍遊該國之大城小鎮,飽覽當地之藝術和建築,體會當地之民情和風俗,擴闊了她的歐洲文明視野,加深了對歐洲歴史與文化之認識。

1965年由歐洲前往美國加州柏克萊大學攻讀碩士。當年越南戰爭正在打得如火如荼,該校學生反對美國參戰。他們不受傳统思想之束縛和無懼於權威的行動,使她耳目一新。池女士在這所舉世聞名的高等學府逗留了三年,不但把英文根基打扎實,還度過了人生最愉快的時光。

池女士精通中、英、德、法和丹麥語言,在丹麥居住了四十年,曾周遊列國。聽她講述和比較中、歐兩大文明體系是個難得的機會。

以下是演說內容,由筆者把要點記下,錯漏在所難免。

文明是甚麼?(What is civilization?) 它是個由歷史、文字、藝術組成的整體。

中、歐兩大文明不同的是:前者具同化力,能吸取外來文明而壯大;後者具擴張力,以軍事和宗教力量打倒鄰邦而獨存。兩大文明有許多差別,其中主要五點是:

一/ 儒家和道教對中華人文精神影響深遠,是國人生活行為之準則;從第八世紀歐洲统一之後,基督教是歐洲人文精神的主力。

二/ 中華人文精神重視現世和現實,按照中庸之道處世;歐洲人文精神崇尚理想和永生,尊從基督教的精神,希望死後能進入天堂。

三/ 中華人文精神以人為本(the individual),把它發揮於家庭和群體制度之內;歐洲人文精神重視「個人主義 (Individualism)」,置個人價值高於一切。

四/ 中華人文精神重文輕商;歐洲人文精神崇尚武力,重視經商貿易。

五/ 中華人文精神是靜態、保守的;歐洲人文精神是動態、講求進步(progress)的。他們對宇宙萬物好奇,努力尋根究底,更設法加以改變。從建築物可分辨兩大文明之差別:中國的宮殿是平面和方正的,安然站立於天地之間;歐洲的教堂是垂直和高插入雲,象徵往上掙扎之精神。

中歐兩大文明曾經三度接觸,每次均是歐洲人主動:馬可波羅(Marco Polo)在十三世紀前來中國是第一次,公元十七世紀中葉到十八世紀中葉的文化交流是第二次,直至十九世紀之文明衝突才算是第三次。

馬可波羅是意大利人,在1275年跟隨父親來到中國,旅居了二十六年,並為元世祖服務了十七年。從燕京(今之北京)到雲南、福建等地區考察。他精通多種東方語言,又有過人之觀察力,所以對中國文化有深切之認識。回國後對作家Rustichello口述東方之神奇和迷人之經歴,由他記錄成書,成為舉世聞名之<馬可波羅遊記>。

中、歐文化大規模接觸在通往東方的海路交通建立之後才發生。著名之葡萄牙航海家達迦馬(Da Gamma)在十六世紀發現了從歐洲到東方之海路,引發大批商人前往南洋各地做生意。1514年才初次踏足中國南方,時屆明朝。繼商人之後接踵而至的有各種冒險家和傳教士。

著名的天主教耶穌會教士(The Jesuits)在十七、十八世紀傾巢而出,有組織和有計劃地向中國傳道。他們成為中、西文化交流的拓荒者,把中國的儒家學說傳入歐洲,把西方的科學、工業技術介紹給中國。他們當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是利馬竇(Matteo Ricci),他把在中國二十八年寫下的日記整理成書,可譯作<基督徒遠征中國的歷史History of the Christian Expedition to China>,有條理地描述中國的地理、物產、工藝品、風俗、倫理、教育、政制、宗教……使歐洲學術界興起一股中國熱。其後,啟蒙運動的思想家伏爾泰(Voltaire)的名著<道德隨筆Essay on Morals>更極度推崇中國人容忍的美德和法律制度的成就,形容乾隆為一位”哲學皇帝”。

歐洲人崇拜中國的熱潮到達高峯之後就急轉直下。原因是中國教徒祭祀祖先引起中國皇帝與教皇的争議;前者宣佈天主教是異端教派,後者下令禁止中國信徒祭拜祖先。耶穌教士因而被逐出境,長達百年之中歐文化交流亦到此中斷。

十八世紀結束前,英國特使馬嘎爾尼(Macartney)率領九十多人的使團和携帶六百大箱禮物到北京,旨在打開通商大門,却演變成一場文化衝突。乾隆皇帝把禮物當作朝貢品,要英使叩頭而遭拒絕,一怒之下揚手叫英使團滚回去。

無功而返,馬氏向英皇稟告一切,並形容中國猶如一艘又老又瘋的戰船,岌岌可危。他的看法影響了其他歐洲人對中國的態度,如他們再叩中國的門亦會持這種印象而來。

在清廷斷絕與西方交往的一百年中,中國文明處於靜止的狀態,變也只是在傳統範圍內變。歐洲文明却往前跑了一大段路:工業革命在這期間發生了,科學、軍事及航海技術突飛猛進;一本對文明影響深遠的書也於此時在歐洲面世,那就是亞當斯密(Adam Smith)的<國富論Wealth of Nations>。它孕育了資本主義在歐洲誕生。這樣,軍事主義和資本主義聯結起來就變成當年之帝國主義。

我們對歐洲列強逼使中國簽下的不平等條約都知之甚詳。當年發生的一切都屬不可避免的文明衝突。中華文明猶如堅固的大山,歐洲文明却似波濤大海。大山和大海相踫當然會產生驚濤拍岸。那場撞擊使得中華文明再度進入活躍變化的階段,直到今天還沒有結束。

池女士相信中華文明會發揮它的同化力,吸取新元素作為養分而不斷壯大。

黄啟樟 2011/7/24

2011/10/1 多倫多文藝季 第56期刊出


Tuesday, July 26, 2011

一次文化的交流






由”球友” Don安排,七個人分成三組開車到安省馬斯科卡湖(Muskoka Lake)去。我們租了靠近該處的度假村內一個鎮屋單位作為臨時居所。同來的人讓Don和妻子、我們夫婦倆使用兩間較大的睡房,其餘三個單身女士就只能屈就於兩間較小的寢室。大家一點也不計較這樣的分配。

度假村的會所臨湖而建,大堂佈置得舒適敞亮。坐在客廳的沙發上,一邊喝着冷飲,一邊欣賞多彩的晚霞,悠然自得,像處身於世外桃源。度假村取名Taboo Resort,其意暗示閒人不可亂闖!

四天假期的主要內容是打高爾夫球,加上其他吃喝玩樂之節目。為了增加挑戰性和新鮮感,每次打球都轉換場地,這是Don想出來的主意。一班球友中他最富經驗,其餘都是新手。在加拿大打高球是一項很平民化的運動。為公眾而設之場地多不勝數,而且收費低亷。球員可自揹球桿,或可用手推車拖著走。在東南亞地區和中國的私人球會就享受不到這種自由,一般規定由球僮代勞或以球車代步。高球在那些國家屬於高消費之消遣,不像北美地區那麼普及,可隨時約同三五知己馳騁綠茵場上比個高下。我們為了提高鬥志,規定小白球打進果嶺後必須兩撥入洞,多撥一桿就會被罰兩角五分(quarter)。四日內所累積的罰款足夠買兩瓶紅酒來分享,我們的水平從這些戰果可想而知。

每天早餐前大家可自由活動,各適其適。我習慣早起,天微亮便走到會所去。一邊品嘗熱騰騰的咖啡,一邊賞湖;老伴會睡眼惺忪地走過來和我共進早餐。隨後一齊環繞着湖邊散步,直至天際大白。

經過一天繁忙的活動,接着是晚飯時刻。Don主張分組下廚,讓個別有機會烹調自己拿手而口味不同的菜式。頭一夜是火烤牛排,是Don領先推出的傑作,美味可口。餐前有合適的開胃酒,進餐時又有葡萄酒佐餐,餐後更不可缺少一杯冰酒和各式精巧的甜品,跟着品茶和喝咖啡。他們酒量過人,我倆只能略作奉陪。第二頓晚餐是由老伴負責,她以別出心裁的咖喱雞奉客,人人叫好。第三晚是以燒雞拌意粉為主菜,輪到三位女士拍擋演出。最後一夜的晚飯再由Don主導,大家分工合作。

午間外出用膳時都是各掏腰包,縱使喝一杯啤酒亦同樣,除非事先聲明。每次侍應都是把賬單分開送到各人的手裡,起先我對此有點不習慣,但很快就能入鄉隨俗,發現這樣更能保持純真的友誼。只有一次,為了表示對Don的感激,我曾經誠意送他一杯冰凍啤酒。

除却我倆,其餘五個都是來自主流社會的知識份子,退休前曾擔任過教師的工作;年紀差不多,背景相同,愛好也接近。每晚酒餘飯後都圍在一起聊天,東拉西扯,無遠弗屆。他們對東方文化尤感興趣和好奇,我亦樂意與他們交流,暢所欲言。他們很率直,一點也不像東方人那麽含蓄;重視自己的意見,不怕據理力爭。當話題扯到醫療制度時,都異口同聲反對把它私有化。經過多天的交流,友誼增進了,我也了解到主流的思維方式。

Don是愛爾蘭移民的後裔,祖父曾擔任聯邦財政部長,是老人金之倡議者。和他交往超過十年,未曾聽過有關他家族的輝煌歷史。他為人低調、真誠、忠厚,不裝腔作勢。家庭成員中Don是老大,與弟妹情深似海,但對祖籍的愛爾蘭關係疏遠,從未踏足故土,亦無意尋根。他說加拿大是他唯一的家,比起不少香港移民對舊地仍藕斷絲連,真的不可同日而語!

黃啟樟 2011/7/22
www.davidkcwong.blogspot.com

2011/8/11 加拿大商報

Saturday, July 23, 2011

不必完全聽從醫生的話





六年前接受了白內障割除手術,一切順利,對視力之改善亦感滿意。

從去年開始我感覺視力逐漸衰退,眼睛容易疲倦,看書時光線不可太暗也不能太光,眼球焦點與物件的距離不可太遠也不能太近;下雨天和下雪天開車感覺眼力不濟,晚間開車更覺擔心。由於受到這些現象的困擾,我前往眼科醫生處作視力測試和眼睛健康檢查。醫生說我的右眼有嚴重之「懶眼」(lazy eye)毛病,這是影響視力的主要原因,無法糾正。我心有不甘,立即預約那個曾為我割除白內障的專科醫生,聽取他的意見。

等了三個月才能約見。經過例行的測試,他說我的眼睛正常、健康;至於容易疲倦,只不過是些老化的現象,無需擔心。正當他準備送我出門時,我追着問:如果一切正常,為何看東西會感到模糊呢?他二話不說就拿出一張眼球的圖案來向我解釋,並說可使用激光(YAG laser capsulotomy)之先進技術來改進視力,成功率能達到百份之九十九。我未及了解這項手術之利害時,他就指令助手替我安排日期和時間到醫院接受治療。

離開手術指定的日子愈近,我愈感到不安。既然診斷我眼睛健康,為何又要動手術呢?這一决定是否過分草率?我知道所有外科手術都會有一定風險,不是萬無一失的。不到非動不可的地步,一動不如一靜。

記起那天醫生還對我開一個玩笑,他說如我有餘錢可花,六萬元就可購置一座雷射儀器安裝在他的診所裡,那就無需到醫院輪候。如今回顧:如果他醫務所裡有這種設備的話,當天我絕不能逃過就地正法的命運!

加國醫生隨意主張病人施行手術的事情時有所聞,千萬不可掉以輕心。根據一份主流英文報章的報道:在卑斯省和安省有不少眼科專家單從白內障一項手術所得的收入每年就可高達二百萬之巨,此數並不包括售賣特製和巧立名目之人造晶體(Cataract Intraocular Lenses、Alcon Acrysof)的收益。雖然安省醫療保險免費提供功效相等之標準型人造晶體(standard lenses),但不少病人仍誤信醫生之推薦自費採用特製晶體。

看醫生而不聽從他,看來似乎自相矛盾和浪費時間。不過遇着個人利益至上的醫生時,我們又怎能不多作考慮呢?

黄啟樟 2011/7/22
2011/8/4 加拿大商報

Saturday, July 16, 2011

私房錢是和諧婚姻的基石

某天打了個長途給一位住在香港的朋友。開始時他不知道電話是從加拿大打來的,答得有點心不在焉。但當聽出我的聲音後就改變了態度,還像有滿肚委屈要一吐為快。話題很快扯到退休後的生活,吾友毫不諱言地對我說:他目前三餐無憂,但要得到妻子首肯才有零錢用。她精於理財,分毫都算得一清二楚,不許亂花。香港到處無錢不行,囊空如洗使他感到度日如年。

吾友對自己的處境十分無奈:如要把兩人之財產重新分配,肯定會遭受强烈反對;如繼續保持現狀又心有不甘。以往他習慣把每月之工資如數交付妻子保管,形成了經濟大權由她緊握之局面。今天要把這種情況改變過來,未免太遲。我雖同情他,但愛莫能助。

夫婦收入有差別,花錢習慣也不一樣。為了減少和錢財有關之矛盾,很多人索性把銀行戶口分成幾個:丈夫的、妻子的和聯名的,收支一目了然。兩人除了共同履行對家庭承擔外,可自由支配屬於自己的那部分。

當孩子出生後,當媽媽的可能就需要停止工作。丈夫由此需要肩負起供養一家生活的重擔,也應將部分收入撥給妻子當作她持家之報酬。以往不少家庭主婦省吃儉用才能把部分家用儲存起來。這樣做會增加妻子的經濟壓力,也使她感到丈夫照顧得不够體貼,甚至會影響雙方的感情。

為了避免尷尬,很多夫婦不願多談和金錢有關之問題,對錢財管理也沒有認真考慮過,日子一長,往往因此而弄得矛盾百出,爭奪不休。夫婦變成冤家,甚至不歡而散。

須知,夫妻感情再好,也不可能在思想方式、處事原則、興趣愛好、社交習慣等諸多範疇內保持百份之百的一致,因為世界上沒有兩個相同的人。若能給對方留下一點私人空間,雙方得到的不僅是自由,更重要的是相互信任和尊重。這不是可以促使家庭益發美滿嗎?

別以為攢私房錢是見不得人的事,也許它還是和諧婚姻的基石吶!

黄啟樟 2011/7/15
2011/7/28 加拿大商報

Tuesday, July 12, 2011

一場非常精彩的演講





多倫多文藝季專欄作家池元蓮女士最近從歐洲遠道來到北美洲旅遊和探親。安省中英翻譯學會藉着這個難得的機會誠意邀請她為其會員和對外語翻譯感興趣的朋友作公開演講。池女士是著名作家、語言學家、出版中英著作十多種,現居丹麥。

演講的日期是七月九日,地點在明報的會議大堂,參加人數眾多;題目是「西歐語言特色」。

池女士開宗明義說:東西歐並不以地理位置,而以政治制度和貿易聯盟來區分;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歐洲分成兩大壁壘分明的陣營,追隨蘇維埃聯邦並和它結為盟友的如波蘭、捷克、羅馬尼亞、匈牙利……稱作東歐;其餘國家如法蘭西、德意志、荷蘭、西班牙、意大利、英格蘭……包括所有歐盟成員在內統稱西歐。基於這個概念,她選擇了六種不同之西歐語言,逐一分析其特色並從中窺視各民族之性格。

池女士曾研習德國文學並在德國工作過,也因德國是歐盟的龍頭大哥,所以由德文說起:德文文法嚴謹,語法上分陰性、陽性和中性,不能混淆;德文發音有硬性規定,一成不變。這些特色把德國民族嚴守紀律、善於組織、講求效率的性格刻劃出。德國人有強烈之民族優越感,唯我獨專,而且好勇好勝。在德國放映之外國電影全部被翻譯成德文,不諳德文者幾乎就是文盲;因此生活在該國非學懂德文不可,而且務需正確使用,否則遭人白眼。學德文開始時會覺得困難,但當讀通了文法和掌握好發音之後,重重難關也會變得不過如此。

池女士在丹麥居住了四十多年,丈夫是丹麥人,所以精通丹麥文和了解當地文化。丹麥與德國為隣,有悠久之通商關係。與德國人做生意怎能不用德文溝通呢?所以德文在丹麥廣泛流通,兩種文字也很接近;兩個民族性格亦有相似的地方,只不過丹麥人多了點包容性,例如外國電影都以原本的語言上映。由於這點包容性,丹麥人把國家發展成一個胸襟寬廣與世無爭之樂土。

法文、意大利文和西班牙文都源於拉丁語系,但由於時間的沖洗而變得各具特色:意大利文的發音旋律性強,悅耳動聽;他們喜歡唱歌,無論是麪包師、理髮匠、砌磚工人……一面工作一面大展歌喉,自得其樂。意大利歌劇能風靡世界,與國人之生活習慣有着密切的關係。意大利有句非常流行的口頭禪「Mama Mia!」,可用來讚美亦可用來詛咒!這句感嘆詞在不同的場合有不同的意義,可靈活使用。

法國人對他們文字非常重視。他們熱愛自己之語言,縱使懂外語也佯作不懂,不得已時才勉強說上一兩句。法文文字優美,猶如一件巧奪天工的藝術品。所以學法文不可隨意,否則法國人會認為你糟蹋了他們的文字而大表不滿。法國人生活講求品味,崇尚物質享受。萬人景仰的可能是個厨藝高手,而非一些豪門闊户或權傾一時之達官貴人。法國人自誇是個浪漫的民族,尤喜孤芳自賞!

西班牙人熱情開放,見面時喋喋不休,說話的節奏比燃着的爆竹還要快。他們的豪情在鬥牛場上表露無遺。每年的鬥牛節,西班牙人任由凶猛的公牛在橫街窄巷裡狂奔,形成牛追人或人追牛的混亂場面,緊張刺激!西班牙之弗拉曼柯(Flamenco)是一種以六弦琴(Guitar)為主,配合掌聲、歌聲和響板(Castanets)聲,烘托出節拍明快的舞蹈藝術。西班牙人都以這些傳统文化為榮,津津樂道。

西班牙人缺乏時間觀念,一句「manana!」表示明天再說吧!使一些天大的要事變成無關痛癢之瑣事,妙不可言!西班牙人遲到一兩個小時是很平常的事,你要是等得不耐煩,只能怪自己不該早來。

最後,池女士把英語作為當天演講的結語:英文是當今唯一之世界語言,廣泛流通。它收集了很多不同語言的詞彙在內,而且能够變通和靈活使用。很多優秀的文學作品和賦有實用價值的科學書籍都是用英文寫成的。中國的白話文具有英文之優雅與靈活性,這些特點有助於中文繼英語之後成為世界語言之可能。池女士除了不斷用英文和中文寫作,她仍努力進修英文,並鼓勵我們朝着這個目標走才能與時俱進。

「西歐語言特色」雖是一個很嚴肅和富涵學術性的題目,但池女士能够以輕鬆的說話把她的所見所聞所知與我們分享,並能深入淺出地把西歐語言特色一一比較,令我們獲益匪淺。

黄啟樟 2011/7/11


2011/7/15 星星生活週刊 第511期

Sunday, July 10, 2011

法國人愛狗





提起法國便使人聯想到該國之美食、紅酒、香水、花都巴黎和名聞遐邇的電影名星碧姬芭鐸;如果對法國的歷史略有認識的話更會聯想到拿破倫、路易十六和法國大革命之慘烈事跡。

來到法蘭西旅遊,除了佳肴美酒和歴史文物使我難以忘懷之外,印象深刻的是法國人與狗兒共處之情景和他們如膠如漆之關係。

法國人喜歡追求品味,飼養寵物是他們生活情趣之一。由於狗是人類最忠實的朋友,自然成為寵物之首選。遊覽法國使我眼界大開:無論在大街小巷,人狗都是形影不離。喜歡與狗為伍之人不分性別、年齡,貧富;愛犬的長相亦千奇百怪:有大、有小、有高、有矮、有肥、有瘦、長嘴、短嘴、長毛、短毛、黑色、白色、黄色、銀灰或花點……令人眼花繚亂。犬隻對主人多是千依百順,但目露凶光的也為數不少。人生百態,狗也相同!

法國人崇尚自由,尊重街頭露宿者擁有犬隻之權利,人獸相依因而受到保護。狗憑人貴亦屢見不鮮:豪門富户之狗出門有車代步,棲身之所冬暖夏涼,狗醫院、狗旅店、狗公墓、還有……衣食住行無缺,死後亦有安息之所。

養狗可增加生活情趣,但狗主十有八九都是自私鬼和缺乏公德心:街頭巷尾雖有狗公廁之設備,却任憑愛犬到處方便而不顧,而且忘記善後。狗的糞便隨處可見,影響市容。行人必須步步為營,否則隨時會誤中「地雷」。市政府為公眾利益著想而立法,強制狗主必須為犬隻善後,違者會遭重罰(一千二百歐羅)。但在偏遠地方的居民仍然無視這些法律,我行我素。

法國人對寵物愛護唯恐不周,迎合市場的狗用品種類繁多。巴黎的設計師一方面為女士們精心創出時尚的服式,一方面研究如何使客户與愛犬的裝扮達到最佳效果;狗時裝因此應運而生,成為一門賺錢的生意。狗穿得像模像樣才可顯示出主人之尊貴,商人趁機謀利。闊户的愛犬生活講究,難免令貧窮之輩深感做狗猶勝做人!

30年前初次踏足巴黎。當年不少出租汽車的前座位都被狗佔用了。它既是司機的良伴也是他的保鏢。任由愛犬形單影隻留守空屋,又怎及陪同自己並肩上路呢?乘客們對司機這樣做勉強接受,交通法規對此亦網開一面。法國其它城市亦按着這個方針而行,使司機老爺安心工作。這是很久以前留下來的印象,不知今日是否一成不變?

狗是人類的相知和懂得觀貌辨色,絕對不像對牛彈琴。狗和人類共同生活了無數個世紀,能了解我們的心理狀况。主人對它說什麽都會唯唯諾諾,還默默含情表示心領神會。聽說法國人的自尊心很脆弱,遇到挫折容易變得消極,狗兒可減輕他們的心理壓力,勝於藥物治療。按此推測:他們情場失意、生意虧損、政途落敗、星運不濟、惡疾纏身、孤苦伶仃……狗兒在旁可助化解危機。所以法國人為取得愛犬的友誼而任勞任怨,縱使鞠躬盡瘁也心甘情願!

數年前在法國尼斯(Nice)近郊的Villefrenche逗留期間,未曾見過徘徊街頭的流浪狗,而無家可歸的可憐人倒有不少。他們出沒在舊城「食物銀行」的附近,輪候領取熱湯和麵包來充饑。這些窮漢是否有狗同行,我不便明目張膽看個究竟。心底裡却不由自主地想:狗為了改變自己的命運而攀附權勢,人甘願這樣做嗎?

黄啟樟 2011/7/8

2011/7/21 加拿大商報

Wednesday, July 6, 2011

噩夢反映個人命運之浮沉

做夢屬於生理現象之一,是每人皆有的經驗,沒有什麼稀奇而值得大做文章。但當別人做的都是美夢而唯獨我是噩夢,這就有點不尋常。是否因為家庭、教育和工作背景不同所以連做夢也不盡相似嗎?

我們的思想和行為不時會在夢境中重現,謂之日有所思夜有所夢。夢境裡的角色除了自己之外往往都是一些熟識的朋友和親人,夢中的景象也是一些曾經踏足過的地方;夢中發生之事在現實的世界裡可能難以想像,但絕對不是憑空虛構或空穴來風。我的夢和現實世界緊緊扣住,總離不開一些童年的經歴、學校、工作、朋友、愛情、婚姻、父母、兄弟姊妹、兒女……有跡可尋。在我記憶中夢遊仙境之事從未發生過。我生來就欠缺天馬行空的想像力,所以我夢裡的宇宙也很狹窄,可謂夢如其人。

生不逢時,也走過不少崎嶇的路。經歴過戰爭和面對過死亡,這些畢生難忘的經歴仍不時在夢境中重現,餘悸猶存。和我一起逃出越南的哥哥也不時做着同樣的噩夢:使他冷汗直流的是被徵兵人員窮追不捨之情景,驚醒後再也不能安睡。戰爭曾令我倆感到極度恐懼,直至遠離戰亂頻繁之地。

出生在一個越南偏遠的小鎮,那裡是反殖民游擊隊神出鬼沒之地方。從小就聽說越南人和法國佬在打仗,鬥個你死我活,所以對刀光劍影和子彈亂飛的情景司空見慣。我有一套黑色的衣服是母親特別為我縫製的,一聞鎗聲就急忙要把它穿上去。當時不了解為何要這樣做,後來才明白黑色是最佳之掩護色。由於這些童年經歴,多年後穿上黑色的東西仍會引發做噩夢,但有它的保護亦給予我不少安全感。越南戰禍連年不但把父兄建立的產業毁掉,也把我們一家拆散了,如今各散東西。

我的學校生活曾經一波三折,留下的盡是一片無奈、失望和痛苦的回憶:在小學快將畢業時我跌傷了右臂,因傷不能執筆寫字而白白錯過了考試的機會;在初中的三年裡曾三度轉校,未畢業便離開了越南,經歴重重難關才來到香港。誰料到這裡學校的門檻極高,外來學生常被拒門外。幾經折騰之後我才僥倖地被一家私立中學接納。但好景不常,在中五的那一年無意觸犯了校規而被趕出校門,從此告別了學校生活,亦由於這個錯失而要面對嚴重之後果。因此美麗的校園風光對我來說都像是一些神話故事,與我的現實世界永遠沾不上邊。在腦海中重現的學校生活都是遲到、缺課、作業交不足、考試不及格……的噩夢!由於讀書少而到處吃虧,面對這種劣境却激發起我求知之動力,恆久不衰。

在事業方面我算是很幸運,平平穩穩地從一個初級文員一步步升至行政主管,負責年銷達到九位數字之遠東市場。由第一天開始工作直至退休的一天,我在職場中打拼了三十多年,期間轉換了六家公司,在最後一家服務了十八年。

回想做小職員時生活過得頗為輕鬆愉快,由於與同事相處得很融洽,情同手足。但職位愈高換來愈多煩惱,因同僚間互相傾扎頻繁,爾虞我詐之事層出不窮;為博取高薪厚祿就要付出心血:一方面為僱主賣命,一方面要替下屬謀求福利。這種沉重的工作壓力只有親身體驗才可理解。所以當兒女成長和能够自立後,我就急不及待地從事業的高峯引退,當年仍不足53歲。

做主管每天都為營業額、品質、客户滿足感、放賬、競爭對手、員工福利,利潤……擔心而至夜不成眠。事隔多年仍不時會在夢中想起這些事情來。

我結婚得早,也很快做了父親。這對很多夫婦來說是大喜之事,但我就剛好相反:因為事業基礎未穩,又欠缺經濟條件和人生經驗,如何勝任做個好丈夫和稱職的爸爸呢?突然間感到壓力沉重得透不過氣,但事到臨頭唯有堅持下去。幸好我有個能幹和倔强的妻子,無怨無悔地和我一起承擔所有責任,才把危機化解了。她全力主內讓我能專注於事業,養兒育女之責幾乎全由她肩負。當這些往事浮上心頭時,我既感慚愧又不堪內疚,只有責怪自己之無能。

天無絕人之路,在重重難關度過後,天邊漸露曙光。當我在事業上步入佳境時,兒女們亦快將完成學業。我開始享受到天倫之樂,對以往的一切付出都感到值得。

我一生雖曾面對過不少困難和重重危機,但都能化險為夷。被校長掃地出門算是此生最大之打擊,但在倒下之後仍可抬起頭來做人。這一役使我學懂了如何去應付危機,所得到經驗還可應用在工作的崗位上,縱使遇上了難關亦不會陣脚大亂。塞翁失馬,焉知非福!

奇怪的是:這些人生樂事却很少入夢。

黄啟樟 2011/7/4
多倫多華人作家協會會員
2012/1 多倫多文藝季 第57期

Saturday, July 2, 2011

有美夢也有噩夢





在悠長的生命旅程中曾經歴過的不少風風雨雨,不時會在夢境中重現,令你心煩意亂,甚至餘悸不止。

正逢抗日的年代,我出生於越南的偏遠小鎮,日本投降後,越南開始反抗法國殖民統治;法國人潰敗後,南北越各據一方又大打出手,戰禍此起彼落並延續不斷。處身於在這個動蕩不安的時代,我有不少逃避戰火和絕處逢生之經歴,多年後仍不時在夢境中重現,直至遠離戰亂頻生之國土。和我一起逃難的哥哥不但有着同樣的噩夢,還多次被徵兵隊伍窮追不捨的情景驚醒,徹夜難眠。

在戰火連天的環境下,正常的學校生活受到影響,因時局不隱而停課在當年是慣常之事。在短短三年的初中我先後轉換了三家學校,仍未畢業就怱忙離開西貢(Saigon)。途經柬埔寨、香港、中國大陸,再折返香港。當務之急是繼續升學,但因英文程度未符合要求而只能入讀一家以謀利為主的學店,白白浪費了一年的時光。經過幾番折騰之後很幸運地轉到一所私立英文中學去。殊不知好景不常,在中五的那一年因無意觸犯了校規而被趕出校門。這個猶如晴天霹靂的突變使我陣脚大亂,不知如何應對。時至今天仍為這次錯失而付上沉重的代價,屢生噩夢。

學而優則仕,這對我來說是個遙不可及之夢想。讀書不成最好去學門手藝以求生存,這是一般失學後的選擇。殊不知我是個笨手笨腳的人,學藝無從入手。讀夜校選習會計可視作出路,我正視這個現實並坐言起行。我深深感受到「書到用時方恨少」的意義,從此不斷努力,直至迎頭趕上。皇天不負有心人,我最終獲取了會計師之專業資格,並於三十六歲的那一年受到一家跨國公司聘用,任職該公司遠東分行之行政主管,負責遠東地區之業務。

主管的職責是:擴展生意,提升利潤,為公司賺錢。坐上這個高位之後,一方面擔心貨物賣不出門;賣出了又擔心收不到貨銀。我們那行生意對顧客放賬長達30至90日不等,應收而未收之賬目(account receivables)高達八位數字。面對如此龐大之流動資產我總是放心不下,夜裡不時想到也許會被一些不良客户賴賬因而驚醒。退休多年,這類噩夢仍頻!

遠東地區是個龐大的市場,在不同的國家和城市我們都設有分公司或代理。為了促進業務和對市場作實地考察,我必須親自到各處去。出門時千萬不能忘記護照、機票和行李;在現實生活中趕飛機、轉飛機、航班誤點之類的麻煩雖不時發生,我却因為習以為常,所以都能够應付自如。不過如在夢中遇上這等事情,保證你會手忙脚亂!我偏偏就時時受到這些噩夢的折磨,至今仍無法與它了斷!

不過做噩夢亦有可告慰之處:因為一切煩惱只發生在夢境中而非在真實的世界裡,一覺醒來就立即成為過去。而美夢反而會帶來失望和惆悵,因為一切良辰美景會隨着那個夢的過去而消逝,只落得一場空歡喜。

黄啟樟 2011/6/29

2011/7/14 加拿大商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