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July 27, 2011

另一場精彩的演講






七月十六日,多倫多華人作家協會誠意邀請池元蓮女士於明報中心作公開演講,題目是「中、歐兩大文明之比較與文化交流」。參加這次學術講座除了作協會員外,還有不少來自文化界的嘉賓和對講題感興趣的朋友。

池女士首先描述個人成長與接受教育的過程,她深感冥冥中注定生命裡有一條彎彎曲曲的寫作長河,左穿右插而一直向前奔流:孩提時從父親那裡學會了唱第一首德國民歌,朗誦第一首中文詩「荊軻刺秦皇」。這是她接觸西方和中國文化的開始,更由此產生了濃厚的興趣。1952年隨着父母從香港到了台灣接受教育,直至大學畢業。在這段漫長和嚴格的學習過程中,她把堅實的中外文根基打好,為日後鋪砌出一條從事寫作之康莊大道。

1963年大學畢業後,榮獲德國頒發的獎學金到慕尼黑研讀德國文學。她花了兩年多的工夫把德文學好。留德期間有機會遍遊該國之大城小鎮,飽覽當地之藝術和建築,體會當地之民情和風俗,擴闊了她的歐洲文明視野,加深了對歐洲歴史與文化之認識。

1965年由歐洲前往美國加州柏克萊大學攻讀碩士。當年越南戰爭正在打得如火如荼,該校學生反對美國參戰。他們不受傳统思想之束縛和無懼於權威的行動,使她耳目一新。池女士在這所舉世聞名的高等學府逗留了三年,不但把英文根基打扎實,還度過了人生最愉快的時光。

池女士精通中、英、德、法和丹麥語言,在丹麥居住了四十年,曾周遊列國。聽她講述和比較中、歐兩大文明體系是個難得的機會。

以下是演說內容,由筆者把要點記下,錯漏在所難免。

文明是甚麼?(What is civilization?) 它是個由歷史、文字、藝術組成的整體。

中、歐兩大文明不同的是:前者具同化力,能吸取外來文明而壯大;後者具擴張力,以軍事和宗教力量打倒鄰邦而獨存。兩大文明有許多差別,其中主要五點是:

一/ 儒家和道教對中華人文精神影響深遠,是國人生活行為之準則;從第八世紀歐洲统一之後,基督教是歐洲人文精神的主力。

二/ 中華人文精神重視現世和現實,按照中庸之道處世;歐洲人文精神崇尚理想和永生,尊從基督教的精神,希望死後能進入天堂。

三/ 中華人文精神以人為本(the individual),把它發揮於家庭和群體制度之內;歐洲人文精神重視「個人主義 (Individualism)」,置個人價值高於一切。

四/ 中華人文精神重文輕商;歐洲人文精神崇尚武力,重視經商貿易。

五/ 中華人文精神是靜態、保守的;歐洲人文精神是動態、講求進步(progress)的。他們對宇宙萬物好奇,努力尋根究底,更設法加以改變。從建築物可分辨兩大文明之差別:中國的宮殿是平面和方正的,安然站立於天地之間;歐洲的教堂是垂直和高插入雲,象徵往上掙扎之精神。

中歐兩大文明曾經三度接觸,每次均是歐洲人主動:馬可波羅(Marco Polo)在十三世紀前來中國是第一次,公元十七世紀中葉到十八世紀中葉的文化交流是第二次,直至十九世紀之文明衝突才算是第三次。

馬可波羅是意大利人,在1275年跟隨父親來到中國,旅居了二十六年,並為元世祖服務了十七年。從燕京(今之北京)到雲南、福建等地區考察。他精通多種東方語言,又有過人之觀察力,所以對中國文化有深切之認識。回國後對作家Rustichello口述東方之神奇和迷人之經歴,由他記錄成書,成為舉世聞名之<馬可波羅遊記>。

中、歐文化大規模接觸在通往東方的海路交通建立之後才發生。著名之葡萄牙航海家達迦馬(Da Gamma)在十六世紀發現了從歐洲到東方之海路,引發大批商人前往南洋各地做生意。1514年才初次踏足中國南方,時屆明朝。繼商人之後接踵而至的有各種冒險家和傳教士。

著名的天主教耶穌會教士(The Jesuits)在十七、十八世紀傾巢而出,有組織和有計劃地向中國傳道。他們成為中、西文化交流的拓荒者,把中國的儒家學說傳入歐洲,把西方的科學、工業技術介紹給中國。他們當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是利馬竇(Matteo Ricci),他把在中國二十八年寫下的日記整理成書,可譯作<基督徒遠征中國的歷史History of the Christian Expedition to China>,有條理地描述中國的地理、物產、工藝品、風俗、倫理、教育、政制、宗教……使歐洲學術界興起一股中國熱。其後,啟蒙運動的思想家伏爾泰(Voltaire)的名著<道德隨筆Essay on Morals>更極度推崇中國人容忍的美德和法律制度的成就,形容乾隆為一位”哲學皇帝”。

歐洲人崇拜中國的熱潮到達高峯之後就急轉直下。原因是中國教徒祭祀祖先引起中國皇帝與教皇的争議;前者宣佈天主教是異端教派,後者下令禁止中國信徒祭拜祖先。耶穌教士因而被逐出境,長達百年之中歐文化交流亦到此中斷。

十八世紀結束前,英國特使馬嘎爾尼(Macartney)率領九十多人的使團和携帶六百大箱禮物到北京,旨在打開通商大門,却演變成一場文化衝突。乾隆皇帝把禮物當作朝貢品,要英使叩頭而遭拒絕,一怒之下揚手叫英使團滚回去。

無功而返,馬氏向英皇稟告一切,並形容中國猶如一艘又老又瘋的戰船,岌岌可危。他的看法影響了其他歐洲人對中國的態度,如他們再叩中國的門亦會持這種印象而來。

在清廷斷絕與西方交往的一百年中,中國文明處於靜止的狀態,變也只是在傳統範圍內變。歐洲文明却往前跑了一大段路:工業革命在這期間發生了,科學、軍事及航海技術突飛猛進;一本對文明影響深遠的書也於此時在歐洲面世,那就是亞當斯密(Adam Smith)的<國富論Wealth of Nations>。它孕育了資本主義在歐洲誕生。這樣,軍事主義和資本主義聯結起來就變成當年之帝國主義。

我們對歐洲列強逼使中國簽下的不平等條約都知之甚詳。當年發生的一切都屬不可避免的文明衝突。中華文明猶如堅固的大山,歐洲文明却似波濤大海。大山和大海相踫當然會產生驚濤拍岸。那場撞擊使得中華文明再度進入活躍變化的階段,直到今天還沒有結束。

池女士相信中華文明會發揮它的同化力,吸取新元素作為養分而不斷壯大。

黄啟樟 2011/7/24

2011/10/1 多倫多文藝季 第56期刊出


2 comments:

  1. Dear David,
    Thanks again for the narration.
    Actually you possess also such deep knowledge of culture. From all places you travelled you also observed and took note of what you experienced. You can as well as make speeches on culture of different nations and areas which you covered and experienced so far. I do enjoy what you wrote and make cultural exchange among our friends. I told our foreign friends that when they learn language of other nations, you learn how to communicate as well as their culture but when you learn Chinese, you learn not only the language but you learn the philosophy of Chinese which has a few thousand years of history.
    Regarding to Nobel prize of literature, actually Chinese can win easily this prize yearly due to its philosophy but one has to give chances to other nationals, correct?
    The same as scholarship given from MIT, Berkeley, Connell, Oxford, Cambridge, Yale, Harvard universities, those hardlearning Chinese students can get it easily if judged by exam-scores or results, but they all said one has to give chances to other nationals as well. So is it.
    Enjoy talking with you.
    Stanley

    ReplyDelete
  2. David,
    You are a great reporter!
    Michael

    ReplyDele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