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建是經濟發展的先決條件,中國為此投下巨大資源。不少高速公路正朝着四面八方展延和擴張,可惜使用率非常低,最近才通車的杭州灣跨海大橋便呈現了這種情況。有關當局可能高估了交通的流量,因而作出不切實際的過度投資。
中國亦投入巨大的資源發展航空事業,正在全速建造新機場。北京首都機場之第三航站樓最近才落成,美輪美奐;上海浦東機場之新翼亦在近年才竣工。前者為舉行奧運會而建,後者為主辦世博會而準備,目的無可置疑,但使用率却遠低於設施本身所提供之能量,這是筆者路過時的感受。
成都、重慶、青島和深圳的新機場亦出現供過於求的情況。建在海拔3500公尺的九黄機場更不時被閒置,因為遇到惡劣的天氣時飛機根本無法升降。珠海新機場的建造亦受到無休無止的爭議,確是勞民傷財。
美國波音公司和歐洲空中巴士的飛機幾乎瓜分了大陸的民航市塲。如中國要防止肥水流過別人田,非設法投放大量資源生產飛機不可。大陸多家航空公司在同一時間內投入服務,形成了惡性競爭。航空公司為了促銷而被逼大減票價,供過於求將會把一些弱者淘汰出局。
中國對市場變化信息的搜集仍然十分落後,非迎頭趕上不可。直至目前為止,計劃經濟的模式仍未被市場經濟的模式完全取代,使資源因預測失誤而浪費。歐美各國正在面臨經濟之困難,對中國出口的需求會隨時收緊,過剩的生產能量將是一項沉重的負擔。中國不能過度依賴固有之買家,開拓新市場是當務之急。這樣才可防止經濟下滑,並能保障持續發展。
黄啓樟 2011/10/16 修改
2008/5/20刋載於明報經濟副刊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