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October 19, 2011

淺談中國的新一代





和在珠海開成衣廠的老友閒聊時,扯到中國的新一代對職業的態度。他說青年人敬業樂業,工作勤奮,以勞力搏取酬勞。他在改革開放初期便北上,當時國人對來自香港的投資者帶有懷疑的態度,甚至敵視;步步為營,唯恐吃虧。其後對港人了解多了,態度改變得積極起來,並加強了合作,一切以共同利益為依歸。新的一代無論是從商或打工,都全力以赴,盡忠職守,是可靠的伙伴。

1979年初我負命北上,穿梭往來於北京、上海和香港三地。為公司尋找合伙人生產領襯市,供應國內外之成衣市場。初與國人接觸時,感到他們非常虛心、誠懇和重視外界的参與。由於中國對外封閉多年,國人缺乏市場訊息;生產技術落後,人才和資金都短缺。我代表加拿大的一方,雖然站在較有利的地位,但仍以公平和互利的原則與中方商討合作。投產期間雖曾遭遇過重重困難,但都能逐一解決。這是改革開放早期之工作體驗,與珠海老友的所見所聞所感不盡相同。

經過對外接觸多年,國人對市場的觸覺加強了,對生產技術也掌握得很到家;人才短缺的現象大為改善,資金來源也較前充沛,因此信心大增。國人對外來投資者的態度逐漸改變,不再是來者不拒,或有求必應。以往的虛心不復存在,甚至變得傲慢和輕浮。這是後來者所面對的現實,中外兩方變得勢均力敵,增加了洽談之難度。

改革開放之前,國內一切行業多屬公營。在那段日子裡個體的利益不受重視,工人幹活所持的態度是:「做是三十六,不做也是三十六!」因為額外的工作得不到補償,誰會願意作無謂犧牲呢?工人工作散慢,甚至怠工;他們不求有功,只求無過。這是司空見慣的現象,十年如一日。中國經濟的呆滯實在有迹可尋。

時代改變了,中國經歷了一場天翻地覆之市場革新。今天不論公營或私營之機構,一律自負盈虧;主管和下屬都要站穩崗位,否則飯碗不保。各行各業面對強大之競爭,不論貨品的質量或服務的水平都必須提升。這是個驚人的巨大突破,把中國推上世界第二經濟強國之寶座。

黄啓樟 2008/2/21 (昆明)

2011/10/20 加拿大商報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