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April 18, 2013
中國營商環境的改變
1979年初我奉命到中國開發市場,穿梭往來於北京、上海和香港三地之間,為公司尋找適當之合伙人,投資生產領襯布,供應國內外成衣市場所需。初與國人接觸時,我感到他們非常虛心,誠懇,重視外商的參與。由於對外封閉多年,中國商人對瞬息萬變的國際市場掌握不準確,反應遲緩;中國的工業水平很低,生產技術落後,人才和資金都短缺。我方是一家跨國企業,擁有龐大的市場和先進之技術,財雄勢壯,可彌補中國之所缺。我們本著公平互利的原則與中方商討成為合作伙伴,談妥之後在上海投產。開始時曾遭遇很多意想不到的困難,但後來都能完滿解決。
在中國改革開放的早段日子,國人對來自香港和其他境外的合伙人態度審慎,步步為營,唯恐吃虧。但經過了多年的磨合,國人對港人和外商了解加深了,態度反變得積極起來。這個轉變加強了雙方的合作,減少矛盾,並使目的達成一致。很多合伙生意經營得很成功,規模也變得越來越大。
經過多年與外界接觸之後,中國改善了對市場變化掌握的能力,提高了生產的技術,也加速了人才的培訓和資金的流通。這些轉變加強了中國企業的競爭力和增加了國人的信心。與此同時,他們對外來投資者的態度大不如前,由虛心誠懇變成傲慢輕浮。國人和外商洽談時,不再如以往一樣處處盡量配合,所提出的條件也較前苛刻。今天到中國投資所面對的困難,在三十年前是想像不到的。
一個在珠海生產成衣的朋友對我說:如今內地工人都很認真工作,樂業敬業;他在珠海經營超過了二十年,與工人從未發生過任何勞資糾紛。以往公營企業把工資固定在一個水平,工人得不到勤工獲獎的鼓勵,工作散漫。這種過時的營運方法早已被時代淘汰,代之而起的是多勞多得和盈虧自負的現代管理。政府會關閉一些不斷虧損的公營企業,市場也會把一些缺乏競争力的公司擠出去,鐵飯碗已再不可靠。
這些改變大大加強了各行各業的競爭力,同時提高了生產質量和服務水平。中國營商的環境和以往大有不同,投資者須作出適當的調整。
黄啓樟 2008/2/21於昆明
2014/5/2 加拿大商報
Subscribe to:
Post Comments (Atom)
Just goes to show that the old business model never really worked because there were no incentives to motivate the workers.
ReplyDeleteBill
David:
ReplyDeleteWhen I first entered Communist China in the early 1980s, I have to move every step cautiously when dealing with the Chinese including my own relatives there. They were all poor and hungry and desperately wanted to pull a fast one. In other words, the situation was just the other way around as you described.
Aloha, Jo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