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April 15, 2013
異族通婚的矛盾
移民的子女和異族通婚的例子愈來愈多。當這些結合得到父母的默許和支持時,當事人會感到婚姻前途美滿幸福。反之,兩代人之間就會矛盾百出,關係惡化,甚至不歡而散。
身為父母的要了解和接受在異國出生及成長的子女和自己在生活方式、思想,行為上有很大的差距,對他們不可有不切實際的期望。其實除了膚色不同之外,這土生土長的一代和本地的白人、黑人、印裔、拉丁裔的同齡青年沒有多大分別。他們日常說的是英語,飲的是咖啡,吃的是麵包,離開中國之傳統愈走愈遠。他們選擇婚姻對象的標準會與你截然不同。
移民初抵達加拿大時往往會鼓勵子女多與本地的孩子交往,適應新環境,融入新社會。和膚色不同和文化背景相異的人做朋友,何止得到父母的歡迎,簡直求之不得。殊不知當這種關係發展成愛侶和最終談婚論嫁時,父母因料想不到而措手不及,態度也變得前後兩樣。
他們反對異族通婚的理由不外是:文化差異,溝通困難;友誼可繼續,嫁娶都不宜。子女一意孤行,理直氣壯地認為婚姻大事是個人的選擇,父母不應左右他們的決定。從此一個和諧的家庭會因意見不合而矛盾迭起。父母無奈之餘,唯有讓步,防止局面惡化。
異族通婚在一個多種族的社會其實是值得鼓勵的。試想有什麼方法比婚姻更有效地衝
破種族的藩籬,建立親如一家的關係?以往中國皇朝曾嘗試把漢族女兒嫁到遠方的敵國,
借用婚姻換取和平,即史稱「和蕃」之舉。以往在歐洲也有不少皇室的後裔和他國的
王族成員通婚以諦結盟友,並傳為千古佳話。若非以政治利益為目的,異族通婚也是拓展國與國之間關係之有效途徑。
在一些保守的社會,異族婚姻會受到非議,他們的子女也會面對身份認同的困難。很多年輕人即便堅持己見而組成了小家庭,也只能廹於現實而離開父母遠走高飛。不知正在熱戀中的異族情侶可曾顧及到這些世俗的眼光和人為之阻力呢?
黃啓樟 2013/4/10
2013/4/18 加拿大商報
Subscribe to:
Post Comments (Atom)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