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從口入:是中國人傳統的生活經驗,小心飲食是養生之道的首要。但我從小就喜歡吃東西,不管什麼對身體有益,什麼對身體有害,好吃的便吃,就算拉肚子或吃出其他毛病,一下子便沒事,跟着會忘得一乾二淨。
根據過往的經驗,飲食自律是保持健康的第一步,但中西文化不同:西醫往往認為病後無須戒食,這樣可使病人迅速復原;中國人則認為病了就須戒食,病後仍須小心,以防復發。年紀愈長,飲食愈謹慎:少糖、少鹽,少油成了習慣;煎、炸,烤不宜多吃,清茶淡飯最有益。
三年前女兒不幸患上甲狀腺癌。由於病發來得突然,我們措手不及。醫生建議她接受外科手術把腫瘤割除,我們言聽計從。手術進行得很順利,她也如期復原。雖然如此,我仍感焦慮和放心不下,因為從病變組織的樣本中發現有惡性癌細胞的蹤跡,20%已擴散到甲狀腺左右的淋巴腺,仍須接受放射性治療才可徹底把壞細胞從體內清除。醫生為安慰我們,說甲狀腺癌是各類癌病中比較容易處理的一種,復發機會很少。醫生的話一方面可減輕病人的憂慮,使她能重新快活地過日子;但另一方面也會使病人忽視病魔的存在而減低戒備,增加了復發的機會。
癌細胞猶如頑強的敵人,四處流竄,神出鬼沒,防不勝防。當身體的抗病能力不足時,它便會趁虛而入。根據過往的經驗,患了癌病的人應少吃肉類多吃蔬菓:肉類是酸性較重的食物,能滋養癌細胞和加速它們的繁殖;蔬菓是含鹼性重的食物,可減慢癌細胞的繁殖。病人需要改變生活習慣和培養自制能力。一位患了末期乳癌的美國女醫生(Dr. Lorraine Day)曾按照嚴格的食療來替自己治病,結果完全康復,並向世人推薦。
我雖然對先進的西方醫學有信心,但對西醫病後不戒食的主張不敢苟同。病從口入是中國人長期積累的生活戒律,值得參考。
黄啟樟2011/3/30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