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聽過這樣的一句話:「四海無閒田」,是形容以農立國的中國,因為人口眾多,耕地面積有限,可利用來種植的地方,一方寸也不能荒廢,將它投閒置散,必須盡量利用來種植一些農作物,飼養一些禽畜,或開闢為魚塘,以減少糧食不足的壓力。中國人曾經遭受饑荒的慘痛歷史,永遠忘不了,所以竭力避免歷史重演。
中國人見面時,習慣了問候對方「吃飯了嗎?」這句口頭禪是具有歷史的背景,因為在古老的年代,吃飽飯是中國人每天最重要的開始。饑餓的記憶在我們的基因裡永遠存在,饑荒的陰影也揮之不去。
今天的中國已經全面工業化,耕地被利用來建立工廠及倉庫,農民變成工人,鄉村與城市的界限愈來愈模糊。雖然如此,中國以農立國的本質仍然存在。很多人不願意背井離鄉,投入工業生產的隊伍,留在農村,繼續過著農耕的生活,與大自然為伍。
在公路或鐵路的兩旁,都是一些充滿活力小農莊,自供自給的小社會。近年環保概念開始盛行,有機農業具有吸引力,農民看見有利可圖,擴充耕地,開闢魚塘,增加產能。由於受到市場主導的影響,目前所見,魚塘似乎佔了最大的耕地面積。但當供過於求時,肯定會出現不同的景象。這個情況,無獨有偶,我在越南旅遊時也曾經看見。
中國人和越南人有個共同點,都是非常勤奮的民族。在他們的國土上,極目而視,沒有半寸土地被荒廢。
2025/3/31 黃啟樟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