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April 2, 2025
越南近貌
十多年前來過越南旅遊,由胡志明市做起點,搭乘小型巴士北上,經過芽莊、大叻、蜆港、順化及會安等多個地方,主要目的是欣賞風景及感受一下當地人民的生活。折返胡志明市之後再往下六省走一遍,觀光兼探親,行程匆匆。當年越南正處於初步改革開放,百廢待興。
今次卻以河內做起點,由北往南走,以胡志明市為終點。三十年前曾經到過河內,但目的地是下龍灣。當年的河內,像個仍然沉睡未醒的城市,遊客多是一些充滿好奇心的西方青年及一些曾經參加越戰的退伍軍人,走來憑弔曾經被戰火幾乎摧毀的北越首都,越戰的指揮中心。我們出現在這些人群中,有點格格不入的感覺。
今天的河內,車水馬龍,入夜後更是燈火通明。若果沒有歷史的見證,就很容易使人忘記這個城市曾經遭受戰火蹂躪,屍橫遍野,寸草不生的人間地獄。為了避免戰爭罪行會跟隨著時間的消逝而淡化,政府盡量保存一些戰爭留下的痕跡,讓人民了解歷史的真相與不忘歷史的教訓。今天再不像過去,河內遊客來自五湖四海,享受這個城市的特色、美食及各項價亷物美的消費。
河內有一千萬人口,一半人擁有電動或內燃機的摩托車。路窄車多,穿過馬路是一項膽量的挑戰。交通規則形同虛設,沒有人會刻意去遵守,但交通意外卻罕見發生,算是奇蹟。
除了過馬路之外,使用越幣也需要時間去習慣。一美元兌越幣二萬五千三百五十元左右,僅可向街邊的小販買個三文治,吃個午餐往往就需要十多萬元越幣。根據貨幣改革理論,將越幣面額去掉三個零,雖然有助簡化這個問題,但恐怕會引起通貨膨脹的風險。
在河內只停留兩個晚上,跟著就前往寧平(Ning Bing)及三谷(Tam Coc)的風景區。這裡的地貌使我想起了桂林,也被形容為陸上的下龍灣。奇岩怪石吸引了不少遊客,人聲鼎沸,破壞了天然的美景,連野生動物也被驅走了,是美中不足的地方。其實這和今天的中國一樣,風景區比鬧市更加令人煩躁。但當我想到將人煙稀少的地方發展成為旅遊區,是扶貧的最佳途徑之一,就安然接受這個現實。無論如何,天然美景仍然是值得一看再看的。
我們重返河內,搭乘內陸航機前往芽莊(Nha Trang)。我無法想像我曾經來過這裡,以為自己到了二十年前的泰國旅遊區,可想芽莊變化之大。由機場往市區走,沿途出現不少熟識著名的度假村。芽莊得天獨厚的天然環境吸引了不少國際旅業的投資,可和海南島爭一杯羹。
河內的古樸與芽莊的現代化是個強烈的對比。懐舊的人會喜歡河內,尋求新鮮感的人就非芽莊莫屬了。我們的酒店面對大海,與海灘的距離只是十數步之遙,海水擊岸發出的浪濤聲,此起彼落,節拍高低有序。很久沒有接近大海了,如此美妙的浪聲,感覺更加迷人,是我舟車勞頓之後的催眠曲。我對大海情有獨鍾,喜歡接近海邊的城市,如念念難忘的香港,大灣區的珠海也引起我的興趣。生活在這些地方,能夠每天與海為伍,是何等稱心的事呀!
離開芽莊,轉乘火車向北走,目的地是會安。火車在午夜之前啟程,直到第二天上午十時才抵達蜆港(再乘汽車前往會安),全程只不過是550公里。這種舊式火車早就應該被淘汰,由高鐵代替。越南的交通設施仍然未能追上時代,客運火車是其中之一。
但搭乘火車的好處是,沿途可在近距離觀看風景。天亮之後就立即起來,避免錯過眼前的景物。遭受過戰火蹂躪的越南,曾經寸草不生,今天竟然變得一望無際的良田,充滿生機。地球生命力之頑強,加上越南人民的智慧與勤奮,奇蹟便出現了。農村的生活雖然不算富裕,但溫飽肯定得到保證。假設當年西方媒體沒有將共產政權形容得如洪水猛獸一般的可怕,很多人不會冒著生命逃亡,葬身怒海的慘劇便會減少很多。可想而知,謊言的殺傷力不亞於槍炮,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
從蜆港搭乘汽車往會安的方向走,沿途所見都是新建成的樓宇。蜆港的發展不遜於芽莊,更比河內的規劃性強,是個宜居的城市。會安在十多年前來過,印象深刻。今次舊地重遊,就有點失望,因為變得太商業化了,原來古樸優雅的氣質完全失去。過分著重經濟效益的發展,可以將一個可愛的城市變得面目全非。如果你到過雲南的麗江古城,你會有同樣的感覺。
越南在近年的發展,和中國推行改革開放的模式十分相似。很多勞工密集的工業由中國轉移到越南,加快了這個進程。西方媒體對越南似乎有比較正面的報導,令人對它產生好感。西方遊客蜂擁而至,這是個可喜的現象。
再過兩天就要到胡志明市了,這是此行的終點。胡志明市仍然是越南最大的城市,人口眾多,具有代表性的意義。在行程結束之後,會做個總結,與大家分享。
2025/3/13 黃啟樟
Subscribe to:
Post Comments (Atom)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