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January 17, 2011

淺談對待方言的正確態度



父母來自廣東東莞, 早年定居於越南一個偏遠的小鎮. 和他們交往的除了越南人之外都是一些同聲同氣的鄉里和近親.在家和在外說的主要是東莞的鄉下話, 習慣成了自然, 當日對此沒有什麼特別的感覺. 後來由小鎮遷移到大城市去, 才察覺到父母所說的方言在這個新地方不再時常聽得到,它的局限性可想而知. 對那種帶有濃厚鄉音的說話感覺有點怪聲怪氣, 因此我開始留意城裡人如何講話, 並模仿他們的口音, 而且很快就能夠掌握到, 從此好像個老街方一樣而感到沾沾自喜.

父母因為年紀大和舌頭早就長得定了型,不容易改變他們的習慣, 所以仍舊使用鄉下話來交談. 我開始感到他們很落伍, 而且十分土氣, 並認為如此對社交會有所障礙. 如今回想起來, 覺得自己是何等的幼稚和無知. 父母的不忘本才是值得歌頌與學習. 可惜我少不更事, 把自己寶貴的方言冷落了並忘得七七八八, 真的追悔莫及.

多年後離開了越南來到香港升學, 並在這裡定居. 香港是個華洋集處之地, 不少華人以能說英語為榮, 我亦受到感染, 拼了命也非把它學曉不可. 與此同時又發覺到自己的廣東話說得不倫不類, 一開口就被人認得出是個非我族類的南洋怪客, 猶如邊緣人而感覺格格不入. 面對兩種主要語言的劣勢, 所遭受的壓力可想而知. 不過事在人為, 在一番努力之後英文已能免強掌握, 廣東話也說得像個地道的老香港, 但離開自己的方言却走得愈來愈遠.

移居加拿大之後, 不時作還鄉之旅. 回到廣東東莞探親時, 所遇到的親朋戚友無一不以當地的方言作交流;既親切又傳神,使我那些猶如冒牌貨一樣的香港粵話相形見絀, 而且格格不入. 除感到尷尬外, 也有點後悔當初為何要冷待故鄉之方言!

為了融入社會而要學習一種新語言是無可厚非的, 但把自己原有的語言文化捨棄了却未免可惜. 中英並重, 或普通話和方言並駕齊驅是可行和應走之路.

黄啟樟 2011/1/15
www.davidkcwong.blogspot.com (2011/2/3 Today Commercial News)

1 comment:

  1. David:

    At one time I was asked to make a speech in Cantonese. And this was what I said that has become very popular among the listeners. "A Joe Wong adage," they say.

    見到廣州人講廣州話,見到中山人講中山話,見到四邑佬講"媽鞋話"見到Loud Sung 講 loud Sung 話,見到老番講番話,見到女人講大話!

    Joe

    ReplyDele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