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August 14, 2010

飲食習慣和其他…….



在中國,北方人喜歡吃麵條和饅頭,南方人喜歡吃米飯和白粥;習慣成自然,不易改變,也無需改變。

中學時代一位化學老師是從華北來到越南的。他習慣了在課堂裡吃自製的饅頭。後來,這種原來在越南市場上很少看到的糧食製品開始被人們接受,吃的人也越來越多了。心想,這位老師功不可沒。

曾經和一個來自匈牙利的朋友去度假,他每餐都是無肉不歡,見到我素多葷少的選擇,感到很不習慣。以後同桌共食都盡量適應他的口味,避免尷尬。匈牙利著名的辣椒燉肉(Goulash)是由這個朋友鄭重推薦給我的,所以每當我吃這道菜時一定會想起他。

1970年我到波士頓受訓,每天在公司食堂吃的都是千篇一律的三文治和比薩餅,味同嚼蠟。等到週末在唐人街痛快吃完了一頓家鄉飯之後,才可減輕思鄉之愁緒。在香港,吃中國菜是唾手可得的事,從不考慮它的價值。

在加拿大生活了十五年,對於快食店的漢堡包和炸薯條仍舊敬謝不敏。但是,對於口味習慣了的中國小食:如白粥油條、清蒸腸粉,或餛飩麵等等,一嘗就感到分外興奮!這裡高級的西餐館多的是,但價錢令人却步。如要享受美食,還是去咱們的唐餐館來得划算。

對唐餐念念不忘的人實在不少,包括一些老華僑和他們的兒孫。中國人家庭日常的膳食都以中式烹調為主,由生活環境形成的習慣是很難改變的。華人人口逐年增加,因此中餐館的市場潛力不可低估,唐人街的經濟肯定會因此而繼續繁榮。

我有兩個孫兒:大的由一位素食的保姆看管,從小受她的影響不喜歡肉食,至今不變。次孫的保姆不喜歡素食,影響了他的飲食習慣,從小與哥哥的愛好背道而馳。兒童教育可影響他們的一生,父母不可不注重。

孩提時代,習慣了熱飲熱食。母親說凍飲冷吃會拉肚子,所以銘記在心。如今看見兩個孫兒清早起來就飲冰凍的牛奶,不寒而慄,他們却習以為常。生活上的一切總是習慣成自然,無需改變。

一個居住在瑞士鄉村的遠親,特意闢地培植一些在故鄉吃慣了的蔬菜。我前往他的菜園時,看見的都是熟識的品種,長得十分茂盛。以前,家父曾委托親人從故鄉携帶了一些粉葛的根苗到越南去,他成功培植出這種植物,惠及同鄉。聽說甘蔗也是由中國傳去加勒比海的多米尼加共和國(Dominican Republic),成為當地重要的經濟農作物。哪想到為了滿足口福之慾,國人却對文化經濟的交流做出了偉大的貢獻。

進食時中國人用筷子,西方人用刀叉,南亞人喜歡五爪金龍。都是習慣使然,也是文化的差異,與進步或落後無關。吃中菜而用刀叉勉強可行,食西餐而用筷子則不知從何下手。南亞人用手指撚食物,效力高而實惠,值得提倡。

有人為生存而食,有人食而生存,是理性與浪漫之分。在經濟發達的社會,饑餓不再是公眾所關心的問題,美食才是人人熱衷追求的生活情趣。

很少人不會否認美食是生活的享受。可惜吃而定下的禮儀愈來愈多,破壞了食的興致。在電視上看到國宴上的賓客,無一不是正襟危坐。在如此氣氛之下動筷,不知樂趣何在?一些高檔的餐館亦設了不少入座手則,顧客必須遵守。衣履不整固然被拒之門外,吸煙一族亦不受歡迎。筆者曾因未結領帶幾乎進不了一家五星級酒店的豪華餐廳,記憶猶新。

一些餐館有最低消費的規定,或菜譜上列明某類海鮮以時價出售。對這類食肆我會敬謝不敏。但如果胡里胡塗而誤進了禁區,也將設法解圍。好漢不吃眼前虧,所以避之則吉!

一些餐館以廉價來吸引顧客,以貨就價。對這類食肆我亦敬而遠之,因為害怕拉肚子。年紀漸長,非注重健康不可。自己下廚,是安全的保證。

2010/8/12日 (2010/9/2 多倫多現代日報)

1 comment:

  1. Hi David,

    Thank you for sharing about different food in different places. I agree with you that our tastes and preferences of food are shaped and molded when we were young.

    Have a nice weekend!

    Rosinla

    ReplyDele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