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March 28, 2010

經濟繁榮刺激人口流動



自古以來,除了天災人禍弄得民不聊生,老百姓甚少離鄉背井。中國人屬於一個保守的民族,習慣了生於斯死於斯,與外界老死不相往來。長久以來因為<<人離鄉賤>>的觀念,使國人更加安於現狀。

解放以後實行嚴格的戶口管制,目的在於創造一個穩定的社會環境。當年須憑戶籍才可領取到布票糧票,人口遷移幾乎完全停頓。改革開放之後,戶口政策不變,但有名無實,人口快速流向經濟特區尋求出路,珠江三角洲一帶即時有人滿之患。繼珠三角之後,長江三角洲亦加速發展,投入競爭。基建和工業需要大量人才,提供不少就業機會,吸引了大量內陸地區的人群,形成太平時期最大的人口轉移潮。

筆者路過珠三角各大城市,如深圳、珠海、東莞和廣州,所得到的印象是流動人口遠超於本土人口。北京市、青島市和上海市,如磁石般吸引了成千上萬的外省人到來尋找機會。不過主流社群仍佔盡地利,保持競爭優勢,不愁失去飯碗。他們歡迎外來的生力軍投身到生產線上,解決了勞工的短決。各城市所以能在原有的基礎上發展,如虎添翼,實有賴民工之助。

內陸工業城市如重慶和成都,也吸引了不少外地人。經濟繁榮是引發外地人湧進城市的最大誘因,無需政府鼓勵。原來人口流動不是單向的,偏遠地區如西雙版納也吸引了不少廣東人和四川人來投資。國人過往之保守作風隨著時代而改變,人口流動形成一個新趨勢。由多個民族組成的中華民族,因此能不斷加強融和壯大。經濟繁榮刺激人口流動,產生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黄啟樟 http://www.davidkcwong.blogspot.com/
載於現代日報2010/4/2日副刊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