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October 13, 2025

今天的廣州

1958年和哥哥以華僑學生身份來到廣州,因為身邊沒有足夠的證件證明我們的僑生身份,被廣州華僑補習學校拒於門外。無奈之下,唯有折返廣東東莞縣土塘村,父親的出生地,暫時留下再作打算。 當年中國非常貧窮落後,我們雖然並不是驕生慣養的華僑子弟,但也很難適應當日農村的艱苦生活。我們幸運地得到親人的幫助,在未取得戶籍之前,辦理手續離開中國,走到香港。時光流逝,轉眼就度過了接近四十年。在那裡從零開始,努力學習,勤奮工作,終於站穩了腳步。在香港主權回歸中國之前,由於前景不明朗,選擇移民到了加拿大。不經不覺在那裡又度過了三十多年。嚴格來說,中國並非我的故鄉,我的出生地越南才是,但由於血緣關係,對中國的歸屬感比較強。。 從小接受的教育都是以中文為主,加上父母的薰陶,我只知道自己是中國人,炎黃的子孫。年紀越大,在海外飄流的日子越長,告老還鄉的願望就越來越濃厚。今年已經回國兩次,目睹中國的進步,遠遠超越我的想像力,但引以為榮。 和廣州隔別了超過半個世紀,印象中還有當年的華僑大廈,及離它不遠的海珠橋。在退休之前,曾經到過廣州交易會洽談生意,也到過黃花崗七十二烈士紀念碑憑弔革命義士。僅此而已,對廣州的認識非常膚淺。 今天和兩個新加坡朋友一起來到了廣州,由導遊帶領我們在這裡作重點遊。來到的當天,從廣州火車南站出發,司機開著一輪國產汽車,風馳電掣,在全新的公路上行駛,向著我們景點的方向走。首先到西關去,在荔枝灣附近的行人街遛達。舊式的建築物,很有特色,商店的名字,似曾相識,如蓮香樓,皇上皇,周六福……是否香港公司的分店?或是廣州開業已久的老字號?除了服裝店之外,這𥚃有各式各樣的熟食攤檔,吸引不少遊客來到品嚐。國慶長假明天開始,這裡肯定人山人海。 百聞不如一見的沙面,是以前英法的租借地。歐洲風格的建築物仍舊保留得很完整,不過人去樓空,用途已經改變了。這都不過是一百五十多年前發生的事,積弱的清朝,受到外國人的欺凌。外國人可以在中國的土地上設置領事館,開辦銀行及工商機構,並受到自己警衛部隊的保護。中國已經淪為次殖民地的國家,回顧歴史,內心仍然非常難受。 廣州塔是昨天旅遊的最後項目。登高望遠,廣州的市容盡收眼底。這個擁有大約一千九百萬人口的城市,是中國四個一線城市之一(北京、上海、廣州,深圳)。廣東省2024年的GDP(國內生產總值)達到14萬億人民幣,在世界排行第十二位,比很多國的GDP還要多。廣州市佔了3.1萬億人民幣。 人口稠密的廣州市,地鐵是解決交通堵塞問題的重要基建。廣州地鐵網營運里程達到768.4公里,覆蓋19條線路,39座車站。 今天是國慶日,我們為了避開人群,提早開車到老城區荔灣的陳家祠遊覧。這座建築物是在清朝光緒年代,由廣東省七十二個陳姓的縣集資建成的,用來紀念陳姓的祖先,及提供食宿給予前往廣州參加科舉考試的陳氏宗親子弟。今天在這個保持得十分完整的建築物內,陳列著嶺南各種民間工藝,包括陶塑、灰塑、磚雕、木雕、石雕、鐵鋳,琳琅滿目,供人觀賞。 午餐吃過後,前往西關參觀那裡遺留下來的巨宅,這是富有人家的莊園,豪華舒適。古今中外一樣,有人貧無立錐之地,但有人富甲天下,享受著帝王式的生活。新中國成立後,貧富懸殊的現象減少了。但改革開放後,不只有人富起來,還出現了不少億萬富豪,又再產生貧富差距的問題。假設當年沒有離開中國,今天的我將會是社會中的哪一階層呢? 廣州的步行街和北京的王府井有點相似,各式各樣的零售店及食肆,鱗次櫛比,吸引不少遊人前往。我們也不想放過趁熱鬧的機會,在人山人海中穿插。筆者發覺推銷中國品牌的商店多了很多,這是個可喜的現象,對振興本土工業及内銷市場有極大的幫助。 廣州還有很多有趣的地方值得遊覽,不過行程匆匆,只有留待下次完成。 2025/10/1 黃啟樟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