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October 13, 2025
新一代的中國人
我們參加長江三峽的旅遊項目,除了欣賞風景,享受船上供應的美食及一睹三峽大壩的偉大工程之外,還可以在近距離接觸一些同船的中國旅客,了解多一點他們的心態。
九月中可能仍然是遊覽三峽的淡季,旅客不算很多,而且主要是中國人,老中青都有。我們的遊輪在姊歸碼頭啟航,是檔次比較高的。中國人對品味的追求及消費能力,早已經追上西方國家的水平。
午餐時間比較繁忙,所有較好的座位都被佔據了,便打算和其他人共享同一餐桌。一對老年夫婦向我們示意,表示歡迎,我們就不客氣地坐在他們旁邊。
他們一眼便看出我們兩個人的關係,而且是從外國回來的。他們來自廣東開平,退休多年了,有四個孫兒女,都在求學階段,不便和他們一起來。我和外孫雖然一直在用英文對話,但能夠聽得懂他們帶有開平口音的廣東話。他們表示我們的語言能力很了不起。他們的孫兒女,在學校講普通話,放學後也一樣用普通話溝通,對廣東話被邊緣化感到不高興。我們一邊用餐一邊聊,時間很快就過去了。
遊輪啟航後,我打算走上最高層的甲板看風景,和一個穿著入時的女士一起在等候電梯。兩人四目交接,她用英語向我打招呼。我以為她一定是從外國回來的,殊不知她是來自山東的青島。改革開放已經接近半個世紀,掌握流利英語的同胞多了很多,方便與外國接軌,加速與西方的交流。
當天烈日當空,沒有遮陽傘,不能暴露在陽光下太長時間,避免中暑。站在我旁邊的一位女士,非常慷慨地將她的遮陽傘向我那邊移動,與我分享。我們一邊欣賞風景一邊聊,天南地北,無所不談。這個中年女士,老家是廣東佛山,曾經到過很多國家旅遊,包括東南亞及歐洲,但認為在中國大陸旅遊最划算,物超所值,我也有同感。像她這類的中國人有很多,在走遍了天涯海角之後,仍然覺得家鄉最好。以前不少中國人,足不出戶,孤陋寡聞,盲目崇洋,對歸僑羨慕不已,使回國的人感到飄飄然。新一代的中國人,不會再接受「外國的月亮又大又圓」的說法,不但不會感到自卑,還處處表露民族自信。
陽光實在太猛了,持傘女士為了避免被曬傷,離開了甲板。我也轉移陣地,走到帳蓬裡躲避,不看風景,看雜誌。正在聚精會神閱讀時,突然被一個大漢的聲音驚醒。他獨自一個人走來,想找人和他聊天,我被看中了。話匣子打開之後,很快就轉到一些私隱的問題。他知道我退休了,就問每月拿到的退休金有多少,我隨便說大概兩萬元港幣左右。他說這麽少怎樣可以足夠在加拿大生活?在中國也只能足襟見肘。語氣之大,令人尷尬。經常聽說中國有很多暴發戶,財大氣粗,像這位來自江蘇南通的仁兄。好奇心使我保持冷靜及耐性,話題逐漸轉到社會問題。他說中國官場仍然有不少貪官,一個地方的縣書記,身價就可高達數千萬元以上,甚至億萬元。我說反貪雷厲風行,難道他們不怕被捕嗎?他認為財富太吸引,會令人失去理智。他愈說愈興奮,如果沒有另一位大漢的出現,這個話題將會繼續下去。
加入聊天的是一位來自黑龍江的帥哥,普通話說得比較容易聽得明白。話題轉到三峽大壩的歷史,他說被遷徙的居民超過一百四十萬,政府保證食水及電力不缺。縱然如此,年紀比較大的都不願意離開原居地太遠,年輕的就藉著這個機會遠走高飛。他們各自找尋出路,實踐自己的理想,很快就能夠安定下來,適應新的生活。長江兩岸遍山遍野都可以看見茂盛的茶園,是新移民開發的成果。優雅的小鎭到處出現,是全新的景象。長江流域的魚類及其他水產曾經受到生存環境改變的影響,數量下降。政府推行保護生態環境的政策,禁止所有捕魚活動。這個青年人見多識廣,聽他解釋使我獲益匪淺。
這兩位仁兄對國際事務並不陌生,掌握到中美關係及中加關係的來龍去脈,對中國的國力具有信心。像他們這樣的人,不知道是否佔了人口比例的大多數?中國之旅只開始了一個星期,在餘下的旅程,我將會繼續探討這些問題。
2025/9/15 黃啟樟
Subscribe to:
Post Comments (Atom)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