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每個週末香港街頭都會出現一些特殊的景象:眾多受僱於香港家庭的印傭和菲傭結集在一起,互解鄉愁。他們三五成群躲在一些不顯眼的街頭巷尾,行人天橋底,公園樹蔭下,由太陽初升直至日落西山,才曲終人散,帶著疲乏的身軀返回僱主的家,重複一份像雞肋般食之無味棄之可惜的活。
自從香港婦女離開廚房走進職場之後,炊、清潔、看管幼兒、照顧老人家的工作便由僱工代替。她們多數是來自菲律賓和印度尼西亞的窮苦家庭,對工資要求不高,任勞任怨,盡忠職守,而且能說點英語。
傳統的家傭多是一些來自中國農村的單身女性,能克苦耐勞,忠心耿耿,從一而終。很多更融入了僱主的家庭,成為了其中的一分子。電影「桃姐的故事」裡的主角便是這些人物的典型。隨著時代的變遷,這類家傭幾乎後繼無人,菲傭和印傭因此應運而生。
據統計香港人僱用了二十八萬多外來女傭:其中48%是來自菲律賓的,49%則來自印度尼西亞,餘下的是從泰國來的。近年來印傭愈來愈受歡迎,因為她們對工資要求較低,也能說點華語,開始成為了這個市場的大多數。
這些與丈夫、子女、父母、兄弟、姊妹、朋友長期分開的女傭,感到離鄉背井之痛,只有同病相憐的人才可感同身受。她們得不到僱主的同情和關懷,倍感折磨,於是便走上街頭和自己背景相同的人聚集在一起,希望從中找到一些可傾訴的對象。久而久之,每週一聚便成為了習慣,風雨不改。
香港人對這些街頭景象已司空見慣了,變得麻木不仁。其實在週末可安置這些外勞的地方多著。例如可借用學校、公園、球場和一些在假日空置的地方,開放給她們作為臨時之聚腳點,定下使用守則,例如不可嘈吵,保持地方整潔等等。
外勞結集在大街小巷實在有礙香港的觀瞻,也容易引人聯想到僱主冷待外來傭工,有損香港人的形象。他們只要往深一層想,便發覺這些印、菲傭對家庭貢獻實在不少。沒有她們,誰帶孩子上學,誰照顧家中的老人家,女主人又怎樣能安心去上班呢?假設有一天這些家傭齊手不幹,整個香港的正常活動可能會停頓。因此,港人厚待外來女傭唯恐不及,又怎能對她們的處境視而不見和漠不關心呢?
黃啟樟 2012/11/26 於常平
2012/12/6 Today Commercial News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