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December 12, 2012

巫華關係在原地踏步


      我們在檳城暫住的公寓旁邊是一家度假酒店,由一個印裔的馬來亞人管理。檳城並非他的家鄉,由於工作上的需要,他和妻子及兩個年幼的子女從馬來半島的另一個州遷移到這裡來,在和我們的同一屋村內擁有一個單元。這人很熱情,當知道我是從外地來時,更感興趣和我多交流;天南地北,我們無所不談。

      我對他說:由1992至1995年,我曾在霹靂州(Perak)的怡保(Ipoh)工作了三年,對馬來西亞算是有點認識,但隔別了那麼多年,開始感到有點生疏了。他問:這次舊地重遊,印象如何?我說:景色依舊,人事全非;馬來變得愈來愈馬來化,能操流利英語的馬來人少見了,馬路上的交通標誌幾乎清一色是馬來文,縱使機場內的指示牌也不見得特別著眼去方便外國遊客,處處表露馬來人唯我獨尊之心態,是否民族意識高漲所致?他說:我的觀察不差,馬來西亞正朝著這個方向走。這樣豈非是開倒車,或是去殖民地化推行得徹底呢?在另一方面,在市中心區的一些殖民時代遺留下來的建築物,如東亞酒店(Eastern & Oriental Hotel )正在全身修飾,還其本來面目。這到底是屬於商業行動呢?還是對殖民時代的緬懷?

     我記得以往巫族人( 馬來土著)在很多方面都比較其他族裔如華裔和印裔享有特權:如職位分配、大學配額、貸款優惠等等。他說:今天一切依舊,甚至變本加厲。由於巫人入大學有優先權,他們在巫文學校的成績無須出眾,得過且過便可。由於這個原因,他把兩個子女都送到華校去,希望他們在一個教育認真和競爭較劇烈的環境中有所裨益。他說華校因此很受歡迎,學生群中並非清一色是華裔子弟,其中包括馬來人和印裔人。經此一提,我才記起連日來在此䦕車,曾經經過不少華校,引證了他的說法。這裡也有很多中文報紙,刊出的中文水平不錯。中華文化能夠在異地受到重視和推廣,確令人鼓舞。

     馬來西亞人口已增加到二千八百萬,華裔佔七百萬,印裔則更少。巫人執政成為大勢所趨,華裔從政在近年才變得較積極,只有如此才可為所屬的社群爭取應有的權益,減少被邊緣化。可喜的是,華人在經濟的範疇內仍舉足輕重,影響深遠。在中國傳統的春節期間,絕大多數華人商店都停業慶祝,使商業活動停頓。沒有其他節禮的日子也會受到同等的看待,華人可引以為榮。

     由於政府推行的政策處處維護巫人的權益,引起華、印裔的反感。這些矛盾若不受到正視,主流社群與非主流社群的關係肯定會變得愈來愈差。

     黃啟樟 2012/12/12 於檳城

1 comment:

  1. David:
    Malaysia for the Malaysians, that’s what they are trying for say. It’ out of inferiority complex since the nation’s economy is controlled by the non-indigenous. Coming to think of this, it’s most interesting to see that some Hong Kong people rather be British colonials than be Chinese nationals and still wave the British colonial flag. Ha Ha.
    Joe

    ReplyDele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