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December 14, 2012

香港醫院的診症效率非常高


     從十一月十日離家之後,到過洛杉磯看兩個家姐,又在溫哥華逗留了幾天,繼續飛香港,然後往常平喝喜酒,返港前又從陸路往珠海探友;結果疲勞過度,感到有些感冒和鼻竇炎復發的跡象,便趕快去看醫生。

     我們住在銅鑼灣信德街的珀麗酒店,與聖保祿醫院只隔一條街,步行五分鐘可到,便決定到那裡的門診部去看病。

     我清早起來,八時未到便和老伴出門往醫院去。我對她說:兩個人常常在一起,很容易把病傳給她,所以為慎重起見,她也應該一同看醫生。

     門診部當時只有一個病人在輪候。先登記姓名地址,查看上次看病的日子和記錄;每人分派一個輪候號碼,診症室編號;當值護士為你測量體溫和血壓,然後往診症室門外等叫號。前後不足半小時,我便得到醫生的診療。每次在多倫多看家庭醫生時,隨便一等也要兩個多小時;比較起來,香港醫療服務的效率高很多。

     除了輪候時間短之外,香港的門診收費也十分合理。登記費是一百五十元(醫生費),藥費各別不同,是按每種藥的價格而定。我六天的藥費一共是一百六十七元,老伴的則不過是二十一元,還不足以支付多倫多藥劑師的配藥費。據說聖保祿醫院算是香港有名望的一等醫療機構。由此看來,我們的付費和得到的服務不能不說是物超所值。

     很多人都認為加拿大幾乎全免費的醫療服務是舉世無雙,殊不知由於家庭醫生嚴重短缺,不少病人沒有一個固定的大夫去照顧他的健康。有起病來要到急診室求助時,往往要輪候半天以上,除非求診者患上高危症而致生命受到威脅,才可優先得到照顧。假如需要專科醫生的服務,病人必須通過普通科醫生的推介才可,不能直接與專家接觸。專科醫生更加短缺,輪候時間更長。還有,很多特殊的體檢如MRI(磁力共震)等等,非等上半年不可。縱使患上了癌症,若非屬於末期,也要輪候數月才會得到診治。

     據說香港的醫療服務是公和私兩制並行。公營的醫院收費低廉,符合窮人的要求;私營的醫院收費按等級而定,豐儉由人,用者自付。這樣的制度是有助於提高服務的水平與效率的,加拿大可否以此借鑑?

     黃啟樟 2012/12/8 於檳城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