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國人來到越南之後為了收買人心,把大批食品、藥物、生活用品空運、海運至西貢(Saigon),分發給難民和一些貧苦大眾。 用來盛載這些物資的布袋印上了一面鮮豔奪目美國旗和一個「美援」標誌,”US Aid”便是我首次接觸到的英文字,印象深刻。一些受惠不到美援的家庭亦可間接從「黑市」購買那些價亷物美的東西。 我對美國人之善心沒有半點懷疑,縱使聽說這些物品多是過期貨時亦會一笑置之。當年對美國人的好感簡直發自內心,無以復加!
在開始懂得閱讀時,一夲印刷得十分精緻之「今日美國」期刊隨處可拾,而且還是免費派發的,它使我看得津津有味,手不釋卷;從這本刊物我進入了美國的精神世界,耳濡目染,成為了一個美國迷。後來這本雜誌改了名而變成「今日世界」,內容却變化不大,來來去去都是一些發生在美國之事。
移居香港之後我仍斷續找到這份刊物來看,留意美國的動態。從這些讀物我了解到很多美國名人的事迹:如發明家愛迪生、汽車大王福特、開國元勳華盛頓、解放黑奴的林肯、著名小說家海明威……對美國之歷史、文化、政治大感興趣;對於美國好萊塢之電影、百老匯之歌舞劇更是趨之若鶩;對當時頗受追捧的大明星和紅透半邊天之演員的名字多能朗朗上口,對他們之緋聞亦追得很緊。 美國猶如我生活中之主軸,每天都圍繞着它轉。
出來做事時的第一個老闆便是一名土生土長的美國華僑,他說得一口漂亮的美國話,衣冠楚楚,神氣活現,使我又敬又畏;他是個典型的「黄皮白心」、樂觀、自信;他代表的是與眾不同的美國形象,使人另眼相看。
兩年後我從這機構轉到一家地地道道的美國公司,在那裡一共逗留了八年。每天對着從總行派來的美國老闆和一班美國同事,要避免不受他們思想和行為上的影響是很困難的。從那時起我寫的英文逐漸變得美國化,講的英語也逐漸接近美式英語。這家公司是舉世著名之企業,我把它經營之手法奉為金科玉律。
由於工作表現好,我被送到英、美受訓。在倫敦的一週只是熱身準備,真正嚴格的培訓是到了波士頓之後才開始的。初出茅廬的我在進入美利堅合眾國之國境時,眼界為之大開:波士頓機場規模宏大和設施完善,它與啟德機場相比何止天淵之別! 離開機場後往市中心走,汽車在廣闊的超級公路上風馳電掣,使我看得目瞪口呆。美國不愧為汽車王國,以車代步是他們日常生活方式之一。培訓過程包括參觀工厰。那些流水作業式之生產線和條理分明一塵不染之車間,使我嘆為觀止。 以往只聞美國工業處處領先他國,能親身目睹還是頭一回。
公司的總部設在一棟摩天大樓上,佔地數層。我被安排入住隔鄰之一家大酒店,有地下通道與公司的大樓連接。當時正值寒冬,每天我只穿了一套薄西裝,向着地道上班去,方便得很。其他同事都是衣冠楚楚,威風凜凜;為了和他們等量齊觀,我對自己的外表半點不敢怠慢。
某夜由於累得不想出外用饍,便叫了一份晚餐送上房間。由侍應遞來的一份火烤春雞,因為份量過大,我一半幽默一半認真衝口而問:我要的是「童子雞」餐為何送來特大之「母雞」餐給我吃呢?我的話把那名侍應弄得莫名其妙,也不知如何應付。
從香港初來美國,對很多事物都會引起文化震盪(cultural shock)。 美國人似乎對什麼東西都喜歡加大幾個碼:特大的熱狗、巨無霸之漢堡包、特長的雪茄煙、爆米花筒,巨型的汽水杯……這都只是一些微不足道之文化差異;美國之摩天樓、運動場、百貨店、圖書館、大型劇院和不停冒出白煙的工廠……才更能使你驚嘆不絕,他們莫不引以為榮。
美國人和你見面時稱兄道弟的那份熱情使我手足無措,事後却很快把你忘得一乾二淨也同時使我感到莫名其妙。原來他們非常現實和急功近利,覺得你有利用價值時便是朋友,當利用價值不再存在時便當你是陌路人。 這種民族性格處處流露於該國之外交政策上,使友邦懷疑美國是否一個可以信賴的盟友。例如:美國大規模地介入越戰時,誰又可預料它會中途退出而使南越政權立即崩潰呢?巴拿馬之諾列加雖曾受到美國扶持而當上總統,但曾幾何時他又成為了美國之階下囚;同樣地,伊拉克的薩達姆曾是美國對抗伊朗的盟友,最終也逃不出被他們擊敗的命運。 過去美國對盟友背信棄義的例子多得不可勝數,相信這類事情必會繼續。
美國人自視很高,看不起外國人,尤其有色人種。他們不屑去學習他國語言與文字,出國時只會用英語交流;外國人來到美國如不諳英語,寸步難移。聞說喬治布什(George W Bush)總統上任前未曾踏足英國,他對美國以外的世界認識有多深,不言而喻。 來到美國一些較偏遠的地方打開報章,收音機和電視機,看到和聽到的多是本國的新聞,連鄰邦的加拿大發生之事都被忽略了。他們自我中心之傾向,從傳媒之報道可見一斑。
美國人拍的電影如有中國角色出現其中,多把他們描寫成陰陽怪氣的人物,引起觀眾的反感;很多叙述美國拓荒時代的西部牛仔片,一面把印地安人極度矮化,一面誇大白人之英勇善戰,使人看了反胃。美國電影製作人對異族或異國民族了解之膚淺,無以復加。
美國人縱使有很多乏善可陳之處,但他們都非常愛國,而且十分團結。911事件所引起之憤怒前所未見。美國總統為此登高一呼,凝聚國人萬眾一心與恐怖活動决戰到底。美國科技仍遙遙領先,加上完善的基建和得天獨厚的地理環境,在可預見的未來相信它能够保持一向之強勢。
黄啓樟 2012/1/15於Fort Myers
http://www.davidkcwong.blogspot.com/
2012/3/16 星星生活週刊 第546期
David:
ReplyDeleteThe above is quite true with the “now generation of America.” Like I say, the “modern” US society is that of “I don’t need you, you don’t need me” one. It wasn’t like this before the 1960s. Whereas in Asia, it is kind of like “Who knows who needs who” one of these days. That’s why the “Kwan Si” business comes about.
Joe
美國人和你見面時稱兄道弟的那份熱情使我手足無措,事後却很快把你忘得一乾二淨也同時使我感到莫名其妙。原來他們非常現實和急功近利,覺得你有利用價值時便是朋友,當利用價值不再存在時便當你是陌路人
ReplyDele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