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除了在改革開放前的中國大陸之外,光顧餐廳後顧客都習慣留下一些小費給服務員,表示對其服務的讚賞。要給多少就沒有什麼標準,一切悉聽尊便。
不知從哪天開始,很多香港的食肆在送上賬單時都自動加上百份之十的服務費,他們的美國同業更在餐牌上列明小費為百份十五至十八不等;服務水平是否因此而有所保證,則不得而知。這種營業手法使小費的原意不復存在,更變相成為了餐價之一。不少外來遊客沒有留意到這一點,結賬時額外的小費仍舊照付如儀。加拿大的餐食業並沒有硬性規定服務費多少,客人可隨心所欲給多給少。不過,一般高檔次的食肆會聲明六人以上同桌用餐要附加百份十五的服務費,這點早已成為本地之商業行規。在歐洲大陸各處的餐館,服務員不僅對顧客殷勤招待,也不計較小費的多寡,處處流露着敬業樂業的精神。
對任何滿意的服務給點小費是天公地道之事,人人樂為。但當遇到劣質之服務時仍要全數付足,便會感到心有不甘。這種情况在華人經營的食店尤其明顯:侍應生圍着客人團團轉却心不在焉,對他們的需要視而不見。有說是因為待遇微薄、工時長和缺乏專業培訓而造成的。在多倫多能够成功經營的華人餐館寥寥可數,原因雖有多種,服務水平低落是其中之致命傷。
華人餐館還存在不少其他弊端:如衛生水平低、環境嘈雜、品質時好時壞等等;一些自命高級之食肆還不時衝着顧客鼓其如簧之舌促銷,為了體面而順其意者便得大灑金錢;逆其意者有可能招來一些不善意的眼神。嘗過這些滋味之後,當然却步不前。如這類餐廳的老闆仍舊執迷不悟,前途可想而知。
黃啟樟 2011/8/12
2011/8/25 加拿大商報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