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October 28, 2024
怎樣才能夠重建民族自信?
民族自信猶如一座建築物,一面鏡子,可以被摧毀,必須重建或重修才可恢復舊觀。中華民族在悠長的歷史過程中,有過光輝的一面,如大唐盛世,也經歷過暗淡無光的日子,如清朝末年,國力不振,被西方列強割據,淪為次殖民地國家,中國人抬不起頭走路。
曾幾何時,中國人曾經被視為「東亞病夫」,一點也不錯,我們不只失去了與生俱來的本能,更失去了維護民族尊嚴的勇氣,逆來順受成為生存的條件,「鬼子佬」高高在上,他們說什麼,我們都是唯命是從,從來不敢說「不」。
其實到了今天,很多中國人仍然擺脱不了「崇洋媚外」的心態。在生活習慣上,隨處可見。我們以咖啡代茶,以麵包代饅頭,飲葡萄酒為時尚,用洋貨代表身分象徵,交流以外語為溝通的語言,不勝枚舉。出洋留學,是追求學問的唯一途徑。獲得「諾貝爾」獎,是學術成就的最高指標。
很多中國人認為西方的的進步,是由於他們優良的政治制度。在美國極力推動之下,「自由」及「民主」成為普世價值的指標,國富民強必經之路。不少中國人受到這些言論的感染,引發對現狀的不滿。香港的動亂,「台獨」份子罔顧現實的行為,都是西方政治宣傳的成果。
除此之外,世界銀行,世界衛生組織,國際法庭,海洋法則,航空法則等等,沒有一項是由中國人參與定下的,西方國家說了算數,但我們必須遵守。我們的影響力,實在微不足道,說來可悲。
中國推行的政治制度,符合中國的國情,行之有效,但仍被一些頑固份子視為「獨裁」及「專政」,違反人民的意願。中國必須堅持下去,以成績來紛碎別有居心的批評。任何制度都是以改善人民生活的水平為目標,豐衣足食之後才有機會顧及其他問題,一蹴而就的國策並不存在。
中國的強大,當然有利於重建民族自信,但不能過猶不及。財大氣粗,其實是信心不足的另一種表現。保持低調,有麝自然香,才是真正的自信。
擁有及掌握巨大的財富及資源,舉足輕重,但如何達到這個目標,才更值得表揚。中國有不少民創企業,如「華為」手機,「比亞廸」汽車,都是其中𠎀出的例子,傲視同儕,使中國人引以為榮。他們如何創業,如何發展,皆是付出心血,加上自強不息的成果。
有人認為經濟富裕仍未足以重振民族自信,龐大的國防力量才是不可或缺的元素。只要看看美國人盛氣凌人的態度,就可了解這個關鍵性的作用。不過,不可隨便用兵解決國與國之間的爭端。出師有名,才是發揮國防力量的正確途徑。中國必須以此為鑑,才得到世界的尊重。
重建民族自信,任重道遠。養成低調的態度,是一種自信的表現。中國人是個謙遜的民族,必須保持這種良好民族性,我們所追求的目標就會變得愈來愈近了。
2024/10/29 黃啟樟
Subscribe to:
Post Comments (Atom)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