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August 31, 2024

不符合長期利益的政策

加拿大政府最近宣布,對中國生產的電動車,從十月一日開始徵收100%入口稅,以表達對中國政府「補貼」汽車企業不滿的反應。中國政府這樣做,有違反公平貿易的原則,對加拿大本土電動車生產商不利。加拿大一直指責中國政府將國內「產能過剩」的壓力轉移到加拿大及其他國家,將堆積如山的存貨向加拿大傾銷,卻提不出任何有力的證據以支持這個論調。 對中國電動車徵收重稅,目的在使中國產品失去競爭力。這項措施,當然會得到加拿大同業的支持。不過與此同時,將會引起消費者的不滿,因車價大幅上漲,會增加他們的負擔。政府在決定之前,有沒有徵詢過消費者的意見?這個政策在事前似乎沒有詳細考慮,有顧此失彼的弊端。 由於市區房價不斷上漲,很多上班族選擇遷往郊區居住。不論是購房或租房來解決居住問題,都可以節省居住成本。但他們返回市區工作時,不能依賴不完善的公共交通,需要以車代步,電動車便成為他們的首選,可節省沉重的汽油費。不過,電動車售價因付重稅而突然大幅上升,使他失去了預算。不滿之情,可想而知。 對加拿大這項措施,正而所料,中國立即有強烈的反應。新一輪的貿易戰將難以避免,首當其衝的可能是農產品及木材的出口。未見其利,已先見其害。 從環保的角度來看:傳統的汽車由電動車來取代,可大量減少廢氣的排放,有助改善環境的污染,這是政府的長期政策。為達到這個目標,電動車的售價必須與傳統汽車的售價拉近,消費者才會考慮使用新的產品。政府不應以行政手段來介入巿場的競爭,這和「補貼」分別不大,有異曲同工的效果。為了生存,本土生產商必須提高生產效率,降低成本,強化競爭力。有競爭才有進步,不能以「溫室」效應來保護企業。 從電動車的銷售量來作比較,加拿大遠遠落後於歐洲及中國:2023年,電動車佔歐洲汽車的總銷量的24%;今年到此為止的紀錄,電動車銷量在中國上升到市場的44%,而加拿大的電動車銷售量仍停留在市場12%的水平。加拿大政當務之急是積極推動電動車的使用,才符合國家的長遠利益。 有人推測,加拿大是受到美國的壓力之後,才對中國製造的電動車徵收重稅。果真如此,加拿大豈非已經失去了獨立自主的權力,一切政策的釐定都以美國「唯馬首是瞻」。我們國家怎可能淪落到這個地步? 歐洲國家面對中國電動車的競爭也提出了對策,但在徵詢汽車企業的意見之後,只宣布徵收9%至36%。雖然也遭受中國的反對,但爭端便沒有這麼強烈,而且留下不少商議的空間。歐洲國家可以自行其是,為什麼加拿大不可以呢? 2024/8/30 黃啟樟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