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0年前在波士頓接受職業訓練時,曾經利用周末的空閒到紐約市遊覽,雖然來去匆匆,但印象深刻。當年孤陋寡聞,感覺這個城市非常宏偉,無與倫比,處處站在世界之峯頂,高不可攀。後來由於業務上所需,不時重返該地公幹。結果多見了就感到它也不過如此,還發現了不少乏善可陳之處,原來的吸引力因此逐漸退減。
自從由香港移居到多倫多之後,與紐約市的距離縮短了很多。閒來亦不時動念到那裡一遊,可觀賞精彩絕倫的百老匯歌舞劇,瀏覽林林總總的畫廊和聆聽世界一流的古典音樂會。紐約的文藝活動多彩多姿,勝於不少大城市。可惜那裡的消費水平極高,財力單薄的我對各項愛好只能淺嘗即止。
9/11恐怖突襲之後,一直未曾去過紐約。今回舊地重遊是應朋友之邀請,參加他80大壽的慶典,並順道探訪兩位好友。我由內子陪同驅車前往,在十二天的旅途中收獲不少。以下是一些見聞,隨意拾來。
紐約的樣子和往日沒有很大的變更,除了那兩座舉世聞名的世貿中心摩天大樓不復存在之外,其他似曾相識的建築物依然縱橫交錯地佔據着整個城市。曼哈頓中區(Midtown)仍舊是最繁忙的地段,是商業和娛樂場所之集中地,遊人雲集,車水馬龍。區內排列成井字形的街道,使略具方向感的人很容易辨出東南西北,不怕迷路。和歐洲的大城市一樣,紐約市也開始出現老態。它的道路橋樑和隧道因為使用量過高和經年失修,疲態畢露。地鐵亦呈現老邁龍鍾,它的通道和月台都缺乏安全設施,空調更乏善可陳,擴音系統的揚聲器發出來的聲音也模糊不清,要眼耳並用才可分辨所在的方位。不少地區舊樓宇牆外加建的走火梯氧化成爛鐵的模樣,既不中看也不中用。看來,這座城市需要大量的修飾和改建才可望追上時代的步伐,恢復往日之光輝。
曼哈頓區內滿布高樓大厦,獨立平房一間也看不到。一位地產經紀朋友說那裡的建築條例不容許獨立平房的建造。確實,寸金尺土的大都會亦容不了這種浪費土地資源的選擇。另一熟識紐約市的朋友說:要成為曼哈頓高尚住宅大樓的業主單憑金錢是不能達到的。原來購買共管大厦的規則是買家需要證明身分和財政來源,具有名望人士的推薦和令人另眼相看的報稅單是不可或缺的條件。過去兩年美國房地產業普遍下滑,但對曼哈頓區內樓價的影響是微不足道的。供求定律和熱錢不斷湧進樓市是保障樓價平穩的最大因素。
和十多年前比較,紐約市的街道似乎清潔了很多,不少建築物亦洗刷得煥然一新。時代廣場(Times Square)附近的街頭到處都有警察執勤,使人感到安全。以往公眾圖書館的四周,光天白日之下竟然有人斗膽去推銷毒品,這種怪現象今天已不復存在。以前,入夜後地鐵都會令人却步,如今却人人樂用。過去兩屆市長的勵精圖治把紐約市脫胎換骨地改變過來,是有目共睹的成績。但這種改變並非人人讚許,例如計程車司機就抱怨說:太多警察會妨礙他們的運作,因動輙得咎。
單從高級食肆的生意是看不見紐約市有任何經濟衰退的現象,因各餐館都是座無虛席,生意紅火。但百老匯街的戲院就沒有這般幸運,很多需要割價求售。在我們逗留期間,即日演出的半價票隨時可買得到,而輪候購票的人龍是出乎意外的那麼短。酒店的生意亦異常平淡,但價錢絕不便宜。紐約不愧是個名符其實的銷金窩,絕對是富人的天堂。
紐約城市裡的人對陌生人反應得很冷淡。在街頭或地鐵內問路,多數是無功而返,地圖才是最靠得住的指南。紐約市的道路交通十分擠塞,行車緩慢。除了通往南北幾條大道之外,所有街道都是單向行車。在繁忙時段趕路,搭乘地鐵最可靠。在其他時間可搭乘計程車,車資亦算合理。
曼哈頓西面靠近第19至24街的舊碼頭倉庫棄置了多年,如今被改建為畫廊,任人參觀。愛好藝術的朋友不容錯過這個藝術畫廊區(Art Gallery District),保證收穫不淺。附近的藝術博物館(Chelsia Art Museum)收藏了大量法國抽象畫大師Jean Miotte的作品,還不時有爵士樂在館內演出。著名的蘇豪區(Soho)却今非昔比,冷冷清清。不少畫廊如今不知所蹤,取而代之都是一些服装店。到此一遊的感覺是多此一舉,不遊也罷!
2010/7/26 (2010/8/6 星星生活週刊 第462期)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