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December 23, 2009

求醫無門訴與誰?




很多家庭醫生拒截接受新病人,使患者求醫無門,這種現象在安省醫療制度之下屢見不鮮。新民主黨執政時期曾經立法限定家庭醫生的收入。入息限額一滿,願意繼續無償服務的醫生可說是鳳毛麟角。專科醫生可以享受較高的入息限額,但他們短缺的情況更加嚴重,所以也於事無補。如今這些限制已經取消,但醫生不滿的情緒仍舊揮之不去,很多人南下美國尋求出路。他們在香港的同業享有非常豐厚的待遇,絕少無故離職。

這樣的困境如何解脫?是否應該從醫療制度的改革中尋求出路呢?

很多先進國家實行醫療雙重制,容許病人自負費用,大大減少了政府的支出,行之有效,有目共睹。澳洲規定醫生必須先為公眾服務,然後才可自由營運。這是兩全其美的安排,值得借鍳。香港的醫院分公立和私立兩種,病人可根據自己的需要和能力去選擇。公營的收費低亷,提供比較大眾化的服務;私營的收費高昂,提供比較豪華的服務。兩者的醫療水準不分高下,備受歡迎。香港醫院輪候的時間比加拿大要短得多了。有兩位來自香港的朋友患了癌病,為爭取時間都放棄了加國之免費醫療服務趕返原居地就醫。在加拿大患了危疾的病人,如經濟能力許可都往外國私營醫療機構求助。我們的醫院不時因病床短缺或人手不足而拒收病人,這種情況急待改善,不能坐視不理。

人口老齡化對醫療的需求必然不斷增加,政府的支出也隨着愈來愈沉重。如未能及時改革,勢必入不敷出。連年的赤字最終會禍延下一代,我們必須正視問題,早日解決。對現狀滿足的加國人民缺乏危機感,不少更誤信雙重制會導至窮人求醫無門。等到現行制度彻底破產方始猛醒,只怕為時已晚嘍。

醫療制度局部私有化,可刺激同業競爭。無形的手會發揮它的功能,因而引發更多的資源投入市場。醫院因有利可圖而大量增加病床和其他設施,醫務人員因為入息改善而樂意留任,甚至會引起回流潮。競爭能提高質量和控制價格上揚,病人因而受惠,政府亦減少了支出,何樂而不為?

黃啟樟。(2010/1/22現代日報)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