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July 24, 2025
寂寞是老人家難以解決的問題
今次到溫哥華探親,沒有入住任何酒店,得到八家姐的邀請,來到她的家作客,和她日夕相處了九天。下個月她就年滿八十九歲了,患有糖尿病,雖不算嚴重,但身體非常消瘦,而且行動緩慢,遲早就要依靠助步車才能走路。
丈夫在三十多年前去世之後,她一直和其中一個兒子在一起生活,兒子成家立室之後也沒有改變。兒子性格非常善良,萬事順從母親的主意而行,但兒媳和她就欠缺了這份和諧,相處久了就難免產生磨擦,但未至水火不相容。
在新冠病毒肆虐期間,她不幸受到感染,病情嚴重。痊癒後,為了避免上落樓梯,她從主樓層搬到地庫去。那裡設有臥室,浴室及廚房,是個完整的獨立單元,兒子一家四口就留在主樓層。由於口味不同,用餐的時間也不同,她願意下廚為自己解決三餐。
她喜歡園藝,在前後院都培植了各種不同的花卉。春夏之間,群花盛開,是她在日常生活中得到最大的滿足。她也培植一些菜蔬,自供自給,將吃不完的與鄰居及親友分享。照顧前後院的園地是她每天主要的活動,樂此不疲。在最近幾年,由於體力逐漸衰退,她將花園及菜地的面積縮小了。再過幾年可能要全面放棄這份興趣,日子將會過得愈發單調,因為沒有其他愛好來填補。
兒女都成長了,有自己的家庭及事業,沒有時間來陪伴她。對此她時常唉聲嘆氣,抱怨兒女對她不關心。每天都是愁容滿面及無原無故鬧情緒,兒女更加不願意與她接近,日子久了,加深誤會。
她一生省吃儉用,買東西要等到大減價才買。對於別人用過的東西,如果功能仍然存在,她就會持著人棄我取的態度欣然接受。她單獨出門的時候,從來都是以巴士或單軌電車代步,絕對不會花錢搭乘計程車。我對她說,這個習慣必須改變,因為安全為首要,一次失足跌倒,從此要坐輪椅就後悔莫及了。
教會的教友是她社交活動的主要對象,她很渴望他們打電話來約會她。這些教友都是比較年輕的,而且有車代步,和他們相聚,是她求之不得的節目。教會還有個有愛心的牧師,以前居住在附近,經常開車接送她到教會去。如今牧師退休了,也搬到別處去,見面的機會就少了。
這次和八家姐見面,她不時向我提起身後事,流露出時日無多的憂慮。原來在很多年前她就買下了「福地」,價錢以倍數上升。身邊也有足夠的儲蓄,準備週全,絕對不會花費兒女半分錢為她安葬。像她一樣的老人有很多,未雨綢繆。我對她說,這是人生必經之路,生前就要好好善待自己,錢財都是身外物,是永遠帶不走的。
法治時代的越南,局勢動盪,影響父親的生意,導致家道中落。從小失學,造成落後在起步線上,減低了競爭力。由父母安排,一早就出嫁,但很快就感覺婚姻並不如理想。越戰結束後,加入逃亡行列,歷盡艱辛才到達加拿大。從零開始,直到今天,重新過上安定的生活,本該知足,享受晚年的時光。但由於性格及這些不尋常的經歷,留下不少陰影,使她對一切人和事都以負面的態度來看待,什麼都不順眼,什麼都不如意,包括與自己子女的關係,每況愈下。
她最大的失敗是不懂得如何和子女溝通,建立良好的母子或母女關係。子女很想多點接近她,但又怕她忽然鬧起情緒來,大發牢騷,走避不及。她天生好勝,信心莫名奇妙地比人強,一直認為逃離越南是她一手策劃的。子女有今天的成就,也是由她悉心培育出來的結果。這些事實在不宜多說,大家都是心裡有數的。
丈夫過世後,一直都有兒子陪伴著她一起生活。當今之世,很多子女在成長之後就急不及待遠走高飛,早已成為風氣,也是社會接受的現實。對目前情況,她應該感到滿足,因為從來都沒有被子女拋棄過。他們為了事業每天奔波勞碌,下班後或遇上假期,都希望能夠盡情享受,忘了對母親噓寒問暖也是值得原諒的。知足常樂,希望她能夠領悟這個道理。
2025/7/20 黃啟樟
Subscribe to:
Post Comments (Atom)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