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在中國的農業社會,養兒防老的觀念很流行,結婚生子的目的只不過是希望人到晚年時身邊有個兒子來照顧自己,自私的考量多於社會責任感,傳宗接代只是個自欺欺人和說起來十分動聽的使命!
在農業社會,養兒防老確有它現實的需要。耕田是一項體力勞動,當體力衰退到連鋤頭也提不起時,身邊有一個或者幾個兒子便可如接力賽一樣的把田繼續耕下去,生活有所靠,養兒防老的目的便可達到。
時移世易,由農業社會逐漸變成工業、商業社會。很多工作不再依賴體力,由腦力和智力取代。現代人的生產能力因此可延續到六十、七十甚至更高的年齡,所累積的經驗隨著年齡的增長愈來愈豐富,所能發揮的功效也愈來愈高。在不同領域有很多都是長者的天下,由他們在領導。養兒防老的觀念不但不復存在,反過來兒子靠老子的例子卻多得不可勝數。
老當益壯除了指能力愈老愈強之外,工作了一輩子的人所能賺到的金錢和累積的財富也可能很豐厚,超出個人生活所需,有餘力可幫助子女成家立業。老爸替兒子付首期購房購車之事時有所聞,為兒女下本做生意的例子也並不陌生;近年房價升,成年子女因為購房乏力或負擔不起昂貴的租金而延遲離家,甚至賴著不走;一些離巢燕也因現實所需,紛紛回來投向父母的安樂窩。
父親顯赫,兒子憑著老父的名聲粉墨登場,在事業上可處處佔盡優勢,事半功倍!父憑子貴的例子雖然有,但為數不多。
反過來,如父輩只是普通的平民百姓,一窮二白,在現今的社會,老來投靠子女也可能是一個不切實際的空想。子女有子女的家,當他們養兒育女已應付不暇時,哪還有餘力去照顧父母呢?
既然投靠子女是不切實際的奢望,老人們唯有轉向政府或慈善機構求助。完善的扶貧護老計劃遠比養兒防老的想法來得實際。話雖然這樣說,老來身邊有個孝順的兒子也是難得的幸福。
黃啟樟 2013/10/7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