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June 9, 2012

吃苦也值得




在瑞士Deitingen居住的親戚今年已經七十多歲,和妻子過着優悠自在的退休生活。

在三十一年前,他們得到聯合國的協助,從印尼的越南難民營扶老攜幼來到人地生疏的瑞士定居,漫長的全新的人生旅程也是從那天開始的。

離開印尼之前,他們只接受了一些基本的德語訓練,實在不敷應用。來到瑞士之後,既看不懂也講不好當地的語言,溝通成為最大的障礙。由於空手而來,很快便要為生計着急。幸好,他有操作機器的經驗,很快便覓得一份機器操作員的工作。妻子有縫紉的經驗,也很快被一家製衣廠雇用。對低微工資全不計較,能解決燃眉之急便可。從那天開始,丈夫在那家機構服務至退休;妻子則由成衣廠轉到另一家公司,也一直幹到退休為止。夫婦倆克勤克儉持家:除了把四個子女養育成才之外,還須照顧一個年老的母親,生活的重擔不言而喻。

他們抵達瑞士時正逢冬季。自從職業有着落之後,每朝天還未亮,夫婦倆便得冒着寒風出門上班,縱使外面下着大雪也不能例外,因為缺值會影響收入。對於在越南出生和習慣了整年總是夏季的人來說,瑞士的嚴冬畢竟是十分難受的。當他們想起過往的美好日子,不禁悲從中來。環境的轉變並沒有把他們的意志鬥跨:每天按時上班、下班,還極力爭取加班以增加收入。一直無怨無悔地工作,把根基從零開始建立起來。

Deitingen是個半農半工的社會,人口不足二千,民情淳樸。我的親戚是唯一的中國人家庭,不但沒有受到村民的歧視,還處處得到關切。這些人間温暖減輕了不少他們揮之不去的思鄉愁緒,使日子容易過去。其實中西之文化差異在日常生活中常見:瑞士人吃的是麵包,中國人以米為主要食糧;他們飲咖啡,我們喝茶;他們愛寧靜,我們喜歡熱鬧;他們辦事認真,我們辦事得過且過……這些分別處處存在,不勝枚舉,需要時間去適應。

來到瑞士最初的幾年,他們特別容易思鄉,回味過往的生活。從Deitingen要開車到法國邊境的Basel才可買到合符東方口味的食物,一來一回往往會花上大半天的時間。為了可吃到一些合口味的蔬菜,他付出每年只需20瑞士法郎的租金,向村公所租用了一小片土地,開闢成為菜園,種了一些中國常見的蔬菜。這個菜園一直保留到今天,種菜成為了他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樂此不疲。

瑞士政府對移民有嚴格的限制:刻意把同文同種的族裔分隔開來,使他們容易融入主流社會;未歸化瑞士籍的移民不可隨意搬遷,必須在同一地方連續居住超過十年才合符資格申請入籍。他對這個規定全無怨言,因為實在太喜歡這個地方了,並打算永久以此為家。

時間飛逝,不知不覺三十一年便過去了。我的親戚早已在Deitingen置業,過着舒適的退休生活:含飴弄孫,栽花養草,上網聊天,觀賞劇集……樂在其中。兒女受到良好的教育,精通數種語言,有穩定的職業,早已建立起自己的家庭。他夫婦倆目睹這些苦盡甘來的改變,感覺以往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黄啓樟 2012/6/2 於Zuchwil
2012/8/3 星星生活週刊 第566期

2 comments:

  1. David:
    Your relatives are typical examples of immigrants who walk into a new country cold. “Deaf, mute, and crippled.” Guess their children have now become Swiss citizens and earned a niche in the society.
    Aloha, Joe

    ReplyDelete
  2. In general, a decent Chinese or Chinese family work hard for their living and make effort to educate their children in order to achieve good if not very good results. Your relatives living in Deitingen belongs to this typical Chinese family.
    We never give up and we endeavour to achieve much better results and maintain good quality of life.
    Stanley

    ReplyDele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