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1958年初,六兄和我為了回國升學而離開越南。由於出境受到各種嚴密的限制,必須由陸路出發,事前買通了邊防人員以便取得進入柬埔寨國境的方便;到了柬國首都金邊之後,又要付出高價購買偽造的旅遊證件才可前往香港;到了香港又只許逗留24小時便須離境,然後由深圳過境進入中國大陸,再搭乘火車前往廣州。到了目的地時我們却因證件不足而被學校拒於門外,唯有折返家鄉土塘暫住,再作打算。萬萬想不到回國升學之途是如此一波三折的!
當年我少不更事,對未來去向不知何去何從,是否既來之則安之呢?六兄比我成熟多了,也能當機立斷;他決定盡快離開現下的環境,還勸我跟他一起走。其實當他目睹祖國的落後、貧窮和對歸僑之冷漠,早萌去意。鄉間的親人也說國內政治運動頻繁,生活困難,不宜久留。假如我當日留下不走,今天之命運又將會怎樣呢?
在土塘逗留期間,我們保持華僑身分不變,並憑此辦理出國手續。經過重重難關之後獲準出境,到了香港定居。
我在越南偏遠的小鎮出生,六歲之前都是在那裡度過。在土塘小住的那段日子,可讓我重新認識鄉村的生活和深深體會其中之苦與樂。
土塘隸屬廣東東莞,位於樟木頭與常平之間,是廣深鐵路上的一個小站。由於貨運和客運都不多,快班車(Express)經此不停,只有慢班車才讓乘客在這裡上下。在我們初來的時候,這條鐵路仍是單線雙向行車的,而且每日只有三兩班車。當隆隆的火車聲從遠而近,村童們聽了便如獲至寶,箭步飛去歡迎那頭從天而降的巨龍,感到它的英姿無與倫比。我也不甘落後,從未錯過這樣的機會。火車的出現也把我這些日子產生的沉悶感覺一掃而空。聽說父親曾參與建造這條火車路,付出過不少血汗。由於勞力活太艱苦了,他才離鄉背井到南洋去尋出路。
土塘村外圍靠近鐵路的一列小屋便是我們當年的居所。村人稱這一片土地為「廟圍」,而顧名思義我們便是廟圍人。屋子是用土磚砌成的,十分簡陋,而且經久失修。屋內空間只容一廳一房,前後開了一個小窗,通風透光都全靠它了。廚房與寢室分開,設於另一小屋內;炊煮用的燃料是從山上採來的乾樹枝,生火却很考究工夫和經驗。屋內不設浴室,廁所當然亦一律欠奉,我習慣走到魚塘上的茅廁去解決。鄉村人家喜歡養豬,屋旁和屋後便是豬欄。家畜和人隔鄰而居,互不干涉。他們亦喜愛飼養家禽和寵物:雞、鴨、貓、狗可四處亂闖,如入無人之境。六兄和我共用一間寢室,每晚同睡在一張又凍又硬的木板床上,久久不能成眠。長夜漫漫,輾轉反側直至天明。
我們屋旁邊有一口很深的井,水源充足,水質可口,是廟圍最寶貴之資源。每天吸引了不少前來打井汲水的村民,絡繹不絕。和他們見面多了便交起朋友來。當年很少歸僑回國,我們成為引人注目的目標。
當年農村的生活相當困苦,柴米油鹽都欠缺,遑論其他副食品。每餐都需煮些蕃薯才可填滿肚子,青菜是唯一不愁吃不到的東西。有幸遇着魚獲豐收時,美味可口之鮮魚便成為飯桌上搶眼的珍品,可彌補豬、牛、羊肉供應的不足。興之所至時,村中的父老亦會宰殺一兩頭黑狗來宴客。吃狗肉不需糧票,其他肉類的配給便非有這些證明不行。聞說村中有個餓漢曾經宰殺了一頭病牛,以解未聞肉味久已之苦。他的行為當然違法違紀,結果遭受懲罰才算了事。
在市集的一天,我和六兄跟着家姐一起去常平購物。她買了超過一百斤重的紅蕃薯,交由我倆用扁擔搬運回家。殊不知使用扁擔是要經過嚴格的訓練,用力不當便搬不動任何東西。何況我們的軟肩膀是一點重量也承受不起的,用扁擔會疼得要命。至於如何善後,我已忘得一乾二淨了。
土塘和左鄰右里的鄉村相比起來算是佔地較大的一個,但人口不多,因為很多村中弟子和我父親一樣,早便遠奔南洋謀生。聽說旅居外國的僑胞遠遠超出留守家鄉的壯丁,說來可悲。土塘人以姓黄為主,同姓的互相稱兄道弟或姊妹,親如一家。根據傳統,同村的男女不可通婚;解放後這種限制放寬了很多。另一個傳統是未婚少女每當入夜之後都集合在一起,在村中一個特定的地方共宿。這個世代相傳和守望相助的習慣延至今天仍舊存在嗎?
當年已實行人民公社制,我家只擁有一小塊自留地,可用來種植一些自選的農作物。每年翻土的工作都由年邁的外公和他飼養的一頭老牛負責。外公精壯過人,一手抓犁,另一手牽着老牛,不慌不忙把泥土一行又一行地翻起,有條不紊。我在旁對他不凡的身手讚嘆不絕,却幫不上忙。
在土塘逗留期間適逢農忙的季節已過,親人一有空便帶我們四處遊。曾到過九江水探望母親的家鄉,松柏塘拜候姨媽、姨丈和表兄妹,常平的市集購物;也嘗試徒步走到十幾里外的樟木頭車站,準備搭乘火車前往香港,可惜由於手續欠妥撲了一次又一次空。自行車是鄉間的主要交通工具,缺了它就必要依靠兩雙腿了。我在三個月內走了幾百里路,寫下前所未有的驕人紀錄。
農村的生活不外乎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春天播種,夏天除蟲,秋天收割,冬天儲藏;農人按着季節的變化而工作,周而復始。土塘的四周都是一片綠水青山和望不盡的田野,空氣清新,太陽驕艷,月亮皎潔,令人心曠神怡;村民熱情爽朗,容易和他們相交。我對土塘的歸屬感是打從那時開始的,還與日俱增。
黃啟樟2011/12/13
www.davidkcwong.blogspot.com
當年我少不更事,對未來去向不知何去何從,是否既來之則安之呢?六兄比我成熟多了,也能當機立斷;他決定盡快離開現下的環境,還勸我跟他一起走。其實當他目睹祖國的落後、貧窮和對歸僑之冷漠,早萌去意。鄉間的親人也說國內政治運動頻繁,生活困難,不宜久留。假如我當日留下不走,今天之命運又將會怎樣呢?
在土塘逗留期間,我們保持華僑身分不變,並憑此辦理出國手續。經過重重難關之後獲準出境,到了香港定居。
我在越南偏遠的小鎮出生,六歲之前都是在那裡度過。在土塘小住的那段日子,可讓我重新認識鄉村的生活和深深體會其中之苦與樂。
土塘隸屬廣東東莞,位於樟木頭與常平之間,是廣深鐵路上的一個小站。由於貨運和客運都不多,快班車(Express)經此不停,只有慢班車才讓乘客在這裡上下。在我們初來的時候,這條鐵路仍是單線雙向行車的,而且每日只有三兩班車。當隆隆的火車聲從遠而近,村童們聽了便如獲至寶,箭步飛去歡迎那頭從天而降的巨龍,感到它的英姿無與倫比。我也不甘落後,從未錯過這樣的機會。火車的出現也把我這些日子產生的沉悶感覺一掃而空。聽說父親曾參與建造這條火車路,付出過不少血汗。由於勞力活太艱苦了,他才離鄉背井到南洋去尋出路。
土塘村外圍靠近鐵路的一列小屋便是我們當年的居所。村人稱這一片土地為「廟圍」,而顧名思義我們便是廟圍人。屋子是用土磚砌成的,十分簡陋,而且經久失修。屋內空間只容一廳一房,前後開了一個小窗,通風透光都全靠它了。廚房與寢室分開,設於另一小屋內;炊煮用的燃料是從山上採來的乾樹枝,生火却很考究工夫和經驗。屋內不設浴室,廁所當然亦一律欠奉,我習慣走到魚塘上的茅廁去解決。鄉村人家喜歡養豬,屋旁和屋後便是豬欄。家畜和人隔鄰而居,互不干涉。他們亦喜愛飼養家禽和寵物:雞、鴨、貓、狗可四處亂闖,如入無人之境。六兄和我共用一間寢室,每晚同睡在一張又凍又硬的木板床上,久久不能成眠。長夜漫漫,輾轉反側直至天明。
我們屋旁邊有一口很深的井,水源充足,水質可口,是廟圍最寶貴之資源。每天吸引了不少前來打井汲水的村民,絡繹不絕。和他們見面多了便交起朋友來。當年很少歸僑回國,我們成為引人注目的目標。
當年農村的生活相當困苦,柴米油鹽都欠缺,遑論其他副食品。每餐都需煮些蕃薯才可填滿肚子,青菜是唯一不愁吃不到的東西。有幸遇着魚獲豐收時,美味可口之鮮魚便成為飯桌上搶眼的珍品,可彌補豬、牛、羊肉供應的不足。興之所至時,村中的父老亦會宰殺一兩頭黑狗來宴客。吃狗肉不需糧票,其他肉類的配給便非有這些證明不行。聞說村中有個餓漢曾經宰殺了一頭病牛,以解未聞肉味久已之苦。他的行為當然違法違紀,結果遭受懲罰才算了事。
在市集的一天,我和六兄跟着家姐一起去常平購物。她買了超過一百斤重的紅蕃薯,交由我倆用扁擔搬運回家。殊不知使用扁擔是要經過嚴格的訓練,用力不當便搬不動任何東西。何況我們的軟肩膀是一點重量也承受不起的,用扁擔會疼得要命。至於如何善後,我已忘得一乾二淨了。
土塘和左鄰右里的鄉村相比起來算是佔地較大的一個,但人口不多,因為很多村中弟子和我父親一樣,早便遠奔南洋謀生。聽說旅居外國的僑胞遠遠超出留守家鄉的壯丁,說來可悲。土塘人以姓黄為主,同姓的互相稱兄道弟或姊妹,親如一家。根據傳統,同村的男女不可通婚;解放後這種限制放寬了很多。另一個傳統是未婚少女每當入夜之後都集合在一起,在村中一個特定的地方共宿。這個世代相傳和守望相助的習慣延至今天仍舊存在嗎?
當年已實行人民公社制,我家只擁有一小塊自留地,可用來種植一些自選的農作物。每年翻土的工作都由年邁的外公和他飼養的一頭老牛負責。外公精壯過人,一手抓犁,另一手牽着老牛,不慌不忙把泥土一行又一行地翻起,有條不紊。我在旁對他不凡的身手讚嘆不絕,却幫不上忙。
在土塘逗留期間適逢農忙的季節已過,親人一有空便帶我們四處遊。曾到過九江水探望母親的家鄉,松柏塘拜候姨媽、姨丈和表兄妹,常平的市集購物;也嘗試徒步走到十幾里外的樟木頭車站,準備搭乘火車前往香港,可惜由於手續欠妥撲了一次又一次空。自行車是鄉間的主要交通工具,缺了它就必要依靠兩雙腿了。我在三個月內走了幾百里路,寫下前所未有的驕人紀錄。
農村的生活不外乎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春天播種,夏天除蟲,秋天收割,冬天儲藏;農人按着季節的變化而工作,周而復始。土塘的四周都是一片綠水青山和望不盡的田野,空氣清新,太陽驕艷,月亮皎潔,令人心曠神怡;村民熱情爽朗,容易和他們相交。我對土塘的歸屬感是打從那時開始的,還與日俱增。
黃啟樟2011/12/13
www.davidkcwong.blogspot.com
David:
ReplyDeleteVery interesting. Those were really hard days for a young boy like you. But then, having such experience has become a bittersweet part of your life to be treasured forever.
Jo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