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母親出生於廣東東莞的一個農民家庭,婚後跟隨父親遠赴越南謀生,在那裡度過了她的大半生,直至晚年才到香港定居,與我共同生活了將近二十年。
媽在越南漂泊了數十載,早已接受彼邦為家,從來沒有想過要離開它。父親却念念不忘於1948年回歸祖國定居的細媽和她膝下幾個未成年的子女,關心他們的前途。他終於在1965年獨自來到香港,再以港人身分回鄉探親。當年中國大陸因為物質短缺,生活異常艱苦。父親為了改善家人的生活,頻頻往返中港兩地,不辭勞苦地把衣服、食糧和藥物送去。
仍然留守在越南的母親,因為習慣了和丈夫一起生活,耐不住那份離愁別緒,翌年趕往香港與他團聚。她素來接受「嫁雞隨雞,嫁狗隨狗」的傳統觀念,所以沒有反對父親離開越南的决定。不過暗地裡對我說:如果當年爸沒有另組第二個家庭,今天就會少了這份掛肚牽心的煩惱,可以和她一起自由自在地享受晚年的生活。我相信爸心底裡亦有這個想法,但沒有表露出來。
我一向都不相信一個家庭可以容納兩個主婦而和睦相處,矛盾或多或少總會產生。媽就是為此而感到一生受盡委屈,常把往事不斷重複地對我說,以舒解心中之不平。我知道她曾經極力反對父親再娶的計劃,但他一意孤行。由於父親渴望有個兒子傳宗接代,而媽竟然一連誕下五個女兒。丈夫再娶的打算有了藉口,還得到家姑的支持,便付之行動。但當細媽入門之日,母親却誕下了一個男嬰。父親雖感尷尬,但一切已成定局,媽惟有逆來順受,為此畢生遺憾。
母親是個善良和明白事理的女性,能够以寬容的態度對待丈夫的重婚,堅決維護一個完整的家庭。她對細媽不但不抗拒,還以公平的原則和她相處。細媽也是一位和藹可親的女性,兩人情同姊妹。我們一家就生活在一片和諧的氣氛裡,本着有福同享和有禍同當的精神。兄弟之間情同手足,姊妹之間不分彼此。兩個媽媽一共生下了十八個子女,能够維持這個局面恆久不變,母親的能耐是不可低估的呀!
因為生兒育女的擔子實在太重,累得母親一身是病。隨着年紀漸長,她雙目失明,雙耳失聰。日常起居飲食都需要我們照顧,父親成了她的近身保姆。她曾經患上直腸栓塞症而入院施行手術,雖然大難逃過,但健康從此每況愈下。由於身體不好,她終日呆在家裡,不斷胡思亂想。心中似有訴不盡之對往事的追念,可惜我只顧忙於工作而忽略了她的心理需求,沒有經常和她絮聒。
父親的健康亦隨着年紀漸長而走下坡,他打算回鄉終老。這個決定並未考慮到母親失去老伴相陪之痛苦。在他離開後不過幾個月,媽就一病不起。
如今憶起亡母,痛不欲生!
黄啓樟 2010/10/15 (2010/11/12 星星生活週刊)
(多倫多頤康中心「樂善壁」刻上黎錦秀的名字,是我為紀念慈母而捐助頤康基金會之紀錄)
Thanks Uncle for sending the articles, I finally have some time to finish them all.
ReplyDeleteI get to know Mom's family through your writings, Mom hardly told me about her family.
take care,
Lilian
Dear David:
ReplyDeleteI truely enjoy reading very much of the way your dscribing the period of old aged Mother surviving.
Very touched . Thank you very much.
Best regards.
Felix